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发烧低热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推拿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12-07
小儿发热,尤其是婴幼儿,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医生多在检查后嘱咐患儿服药或予以打针、输液治疗。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发热,疗效显著。
 
1 病因病机
小儿发热多为外感发热,分为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也可因小儿素体虚弱或饮食不当等内伤发热所致。小儿五脏六腑娇嫩,四肢、筋骨、精气血津液等功能不够完善和充盛,表现为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筋骨未坚等。小儿邪气易实,正气易伤,卫外能力差,容易感染病邪,如感冒发热多为外感时邪所致,加之秋有燥邪,夏有暑湿之邪,或时令气候不正,可能产生邪毒疫气,小儿易患感冒伤风等疾病,引起发热症状。
 
2 辨证论治
小儿外感发热时,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结合病证和时令气候,佐以辛温、辛凉、解表、芳香化浊等方法。内伤发热则注意调整脏腑,扶正祛邪。注意事项:室内温度要适宜,空气要流通;手法轻而不浮,用力均匀;操作者保持双手清洁卫生,指甲修剪适当。
 
2.1 外感风寒证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干咳,痰少,咽部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或紫滞。治以辛温解表,疏风散寒。推拿处方:开天门50次,推坎宫50次,运太阳50次,推三关100次,掐揉二扇门100次,拿风池50次,拿肩井20次。每日1次,轻者1~3次,重者4~6次。
 
2.2 外感风热证
症见高热汗出,微恶风,鼻塞,流浊涕,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白少津,脉浮数,指纹红。治以辛凉解表。推拿处方:清天河水200次,揉小天心50次,清板门200次,运八卦100次,清肺200次,推六腑300次,推揉小横纹50次。若有痰,加揉膻中50次,肺俞100次,乳根50次,天突50次。轻者每日1次,连续3次;重者每日1次,连续3~5次。
 
2.3 食积发热证
在食积病证基础上兼发热症状。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推拿处方1:补脾经300次,揉小天心100次,揉肾顶200次,摩腹、揉脐5~10 min,按揉足三里50次。若为积滞伤脾型,则加清大肠300次,清心经200次;若为脾虚积滞型,加捏脊7次。推拿处方2:补脾土200次,揉板门50次,掐四缝20次,按揉中脘50次,摩腹5 min,揉脐50次,按揉足三里50次。若为气血两亏者,加推腹阴阳50次,按揉脾俞、血海各1 min,推三关300次。每日1次,连续5~7 d。注意事项:对食积发热患儿须详细辨证施治,视病情灵活运用推拿手法。
 
3 典型病例
患儿,女,16个月。发热正值夏末,患儿家长未予以重视,次日半夜患儿突发高热,物理降温无效,手足时惊时搐,无意识,两眼上翻,其父母见状恐慌,将患儿送到笔者住处,请求予以救治。余视患儿为惊厥之象,无汗,高热,立即治疗。治以疏风清热,息风镇惊。推拿处方:清天河水300次,分手阴阳50次,补肾阴200次,拿风池10次,提捏大椎100次,掐揉小天心300次,清肺300次,平肝300次,清心300次,倒捏脊6遍,揉劳宫200次,揉神门300次,揉一窝风300次。随即明显见效。
 
4 讨论
小儿肌肤疏薄,脾胃不足,抗病能力弱,一旦调护失宜,则易感触病邪。小儿脏腑娇嫩,内脏精气未充,感邪之后最易传变,然而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又少七情之害,脏气清灵,反应灵敏,故小儿疾病比较单一,只要辨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疾病也易康复。
 
儿科推拿是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的自然疗法。明清时期,中医推拿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明·徐用宣所著《袖珍小儿方论》载有“秘传看惊、掐筋口授心法”等内容,惜已佚失。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为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中的《小儿按摩经》,书中介绍了小儿推拿待定穴40余穴,治疗手法15种,并提到了手法补泻等问题。其后,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等著作问世,推拿之名亦由此而起。其中,《小儿推拿秘诀》创立了小儿推拿八法。此外,还有《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推拿专著,使小儿推拿理论体系日臻完备,夯实了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学术理论基础。
 
在国家大力发扬中医文化、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今天,小儿推拿引起了海内外医学界人士的关注,各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去粗存精。医务工作者及学者首先要传承好前人的医学理论,对小儿的发病机制要搞懂、搞深、搞透,掌握“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念,以及虚证和实证的转化关系,正虚邪实、虚实错杂等病因病机,对小儿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对婴幼儿发热首先要有正确的诊断,然后选择相应的腧穴及合适的手法治疗,才能有效减轻患儿病痛,使其早日康复。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郑萍萍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