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乳腺疾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验案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6-18
患者, 女, 45岁, 2017年3月就诊。主诉:右侧乳腺癌根治术后5个月, 右上肢水肿伴疼痛20 d。现病史:6个月前患者因出现右侧乳房疼痛伴硬块遂于医院就诊, 诊断为乳腺癌, 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 出院后未行放化疗, 术后复查无复发、无转移。20 d前患者出现右上肢水肿伴疼痛, 以夜间为甚。现症见:右上肢活动轻微受限, 肿胀及疼痛感明显, 触之冰冷, 按之凹陷, 皮肤呈暗紫色;患肢腕部及腕上10 cm、肘部及肘上10 cm处较健侧周径分别大3.0 cm、4.8 cm、3.9 cm、2.3 cm。舌紫暗, 苔薄, 舌尖有瘀点, 脉弦涩。西医诊断: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医诊断:水肿;辨证:气滞血瘀。治则为活血化瘀, 行气利水。采用温针灸结合刺血拔罐法治疗。取穴:局部取阿是穴、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 远端取太冲、复溜、三阴交、阴陵泉、血海、水分、气海。操作步骤如下。①温针灸:患者取仰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毫针常规针刺, 行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在合谷、手三里、臂臑及阿是穴处的针柄上插上直径为0.8 cm、高1 cm的艾炷, 点燃施行温针灸, 以温热舒适为度。每次每穴灸1壮为宜, 留针30 min。隔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②刺血拔罐法:艾炷燃尽后取针, 围绕皮肤最肿胀处及阿是穴处皮肤常规消毒, 选用三棱针或采血针进行点刺或散刺出血, 再选用口径适宜的真空抽气罐, 负压强度以患者自感皮肤紧张、可耐受为度, 留罐5~10 min。每针刺2次后刺血拔罐1次。治疗3次后, 肿胀及疼痛减轻。治疗10次后, 肿胀及疼痛基本消失, 皮肤颜色变浅, 活动范围较前有很大改善。连续治疗1个月后, 患者左、右上臂及前臂臂围差值均<0.5 cm, 肤色基本正常, 症状完全消失。1个月后回访, 患者病情未有反复。
 
按语: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主要有淋巴限流假说、淋巴泵功能衰竭假说、组织间隙压力失调假说等。本病属中医“溢饮”“水肿”范畴, 多因手术导致经脉受损, 气血运行不通, 津液输布不利, 气血凝聚, 水液停聚, 溢于肌肤发为此病, 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水湿, 水液停蓄不去。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血证论》曰:“瘀血不行, 则新血断无生理……盖瘀血去则新血易生, 新血生而瘀血自去。”而水饮属阴寒, 非阳而不运。《灵枢·禁服》曰:“陷下者, 脉血结于中, 中有著血, 血寒, 故宜灸之。”《灵枢·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 凝而留止, 弗之火调, 弗能取之。”《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研究显示,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抗炎免疫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微循环, 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 加速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 抑制炎性病性因子释放, 减轻或减缓炎性反应, 减少组织液渗出, 促进炎性病灶吸收和消散[1,2]。故选用温针灸治疗, 既有针刺疏通经络的作用, 又兼有艾灸温通散寒、活血行气的作用, 可借助温和的热力振奋阳气, 阳气旺则气化输布津液。《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刺血拔罐可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减轻病变组织渗出、水肿, 有效解除病变组织的炎性反应。针灸在治疗疾病时采用局部取穴和远治取穴的治疗特点。选取阿是穴、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可疏通局部经络, 调和气血, 气行则瘀血自除;远端选取太冲、三阴交、血海、复溜、阴陵泉、水分、气海等穴,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健脾祛湿、祛邪通络之功。在治疗时, 先给予温针灸, 再给予刺血拔罐法, 意在先疏通局部气血经络, 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促进炎性反应物吸收, 再给予刺血拔罐减轻病变部位渗出、水肿, 增强二者在治疗上的协同作用, 故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唐照亮, 宋小鸽, 王宁新, 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3 (2) :24-28.
[2]唐照亮, 宋小鸽, 章复清, 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2 (2) :31-35.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封晓红 陈帅 蔡良
Tag标签: 乳腺癌(5)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