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胃肠疾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中药肚兜的功效 腹部穴位保健治少儿脾胃病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3-20
中药草本肚兜调理少儿脾胃的机制探讨
 
1 概述
顾名思义, 肚, 腹部;兜, 有围护、护卫之意。肚兜者, 护肚护腹之物也。肚兜对腹部的保护作用, 一目了然。
 
肚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部分。清代著名养生家、文学家曹庭栋在《养生随笔》中指出:“腹为五脏之总, 故腹本喜暖, 老人下元虚弱, 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 将蕲艾捶软铺匀, 蒙以丝绵, 细针密行, 勿令散乱成块, 夜卧必需, 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 可治腹作冷痛。”他还特别强调:“腹不嫌过暖也。”尽管曹氏所指为老人而言, 然而针对少儿, 其理一也。清·罗越峰的医方著作《疑难急症简方》中录用了《医级·杂病》治疗鼓胀的肚兜药方:“制硫黄 (用莱菔子、豆腐、甘草、黑大豆等) 、巴豆霜、轻粉 (各一两) , 研末, 用布作肚兜一个, 先以绵衬之, 放药于上摊匀, 再用绵盖, 用针密行之, 系腹上, 则气自通, 宜戒咸味。” (《疑难急症简方·卷二·鼓胀》) 清·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中有这样的描述:将数药“研细拌匀, 铺于绵上, 阔二寸半, 长三尺余, 再用红布包而缝之。外包以绵绸或湖绉。长四五尺, 线行为带, 可系于腰, 名暖脐带, 或作肚兜式, 系之亦可, 故一名暖脐兜。治阳虚体弱, 食少便溏, 气滞血寒, 结成癥痞, 男妇内疝, 腹痛腰疼, 诸证极效。但只宜系于冬令, 春时即当解下, 略焙藏锡器中, 勿泄气, 则一剂可用二三年。男子阴虚火盛, 女子血虚内热者勿用”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二十七·起胀三朝顺逆险·险症当治》) 。清·王士雄在《鸡鸣录》中也记录了冯兆张的肚兜药方。清·邹存淦在《外治寿世方》中就有治疗小肠气的肚兜药方:“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共研末。用飞面 (一合) 和药盛注于红色绸肚兜内, 束小腹上, 药末易于垂下, 须细针密线横切为妙。” (《外治寿世方·卷三·前阴·小肠气》) 我国最早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也记载了肚兜的神奇功效:“下元之衰, 阳虚也, 肚兜治痞积, 遗精, 白浊, 妇人经脉不调, 赤白带下, 白檀香、羚羊角各一两, 沉香、零陵香、白芷、马兜铃、木鳖仁、甘松、升麻、血结、丁皮各五钱, 加麝香, 和艾绒作兜肚着。又方, 大附子、大茴香、小茴香、公丁香、母丁香、木香、升麻、五味、甘遂、沉香、麝香、揉艾, 缝兜肚缚丹田。” (《理瀹骈文·续增略言》) 明·李时珍对肚兜尤多夸赞:“老人丹田气弱, 脐腹畏冷者, 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 妙不可言。”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艾》) 虽指老人而言, 但人人皆可用之, 必益处多多而无一害, 尤其妙不可言。
 
2 肚兜的功效
肚兜, 除具有保暖作用外, 根据人体体质之不同, 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加入相应药物, 长期使用, 则能够有效调节脏腑功能, 平衡气血阴阳, 疏通经络, 增强体质, 故尤其适合于少儿和老年人使用。何也?少儿者, 稚阴稚阳也;老人者, 脏腑虚衰也。
 
众所周知, 腹部位处中、下焦, 包罗心肺之外的所有脏腑。特别是后天之本的脾胃, 位居其中。全身362个穴位中, 腹部穴位有40多个, 而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任脉要穴———神阙亦在腹部。由此可见, 少儿之养生保健, 护腹为首。护腹之要, 又以神阙为先。
 
清·王三尊指出:“凡饮食先入于胃, 俟脾胃运化, 其精微上输于肺, 肺气传布各所当入之脏, 浊气下入大小肠, 是脾胃为分金炉也。若脾胃有病, 或虚或实, 一切饮食药饵, 皆不运化, 安望精微输肺而布各脏耶?是知治病当以脾胃为先, 若脾胃他脏兼而有病, 舍脾胃而治他脏, 无益也。又一切虚证, 不问在气在血, 在何脏腑, 而只专补脾胃, 脾胃一强, 则饮食自倍, 精血日旺, 阳生而阴亦长矣。试看精、气二字, 皆从于米。噫, 微矣哉!是知脾胃实, 诸病皆实, 脾胃虚, 诸病皆虚, 此医家之大关也。” (《医权初编·卷上·论治病当以脾胃为先第三十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少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 皆由脾胃化生。少儿生理特点表现为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有如旭日东升, 草木方萌,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其阳充阴长, 对水谷精气需求量大, 所需营养物质较多, 故少儿脾胃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物质的负荷相对较大, 因此脾胃能否正常运化成为少儿健康成长的关键。然而, 少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胃薄弱, 加之饮食不知自节, 容易为饮食及外邪所伤, 脾气伤则清不升, 胃不和则浊不降, 故常常表现为脾胃方面的问题。民国医家涂蔚生明确指出:“小儿脏腑和平, 脾胃壮实, 则荣卫宣畅, 津液流通, 纵使多食生浆, 不能为病。唯脾胃不胜, 乳哺不调, 三焦不运, 水饮停滞, 冷气抟之, 结聚而成癖也。” (《推拿抉微·第4集·治疗法·癖积》) 明·万全更是强调:“胃者主纳受, 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 四肢安宁。脾胃虚弱, 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 医中之王道也。” (《幼科发挥·卷之一·原病论》)
 
有关腹部的养护, 清·冯兆张特别强调:幼儿“又不可日置地间, 令肚着地, 以致脾宫受寒, 腹痛泄泻”“故儿最要背暖肚者, 脾胃处也。胃为水谷之海, 脾为健运之司, 冷则物不腐化, 多致肠鸣腹痛, 呕吐泄泻, 故儿更要肚暖”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三·护持调治诸法 (儿科) 》) 。明·王大伦说得更加直白:“俗云:肚无热肚, 肚者胃也。胃为水谷之海, 若冷则物不腐化, 肠鸣腹痛, 呕吐、泄泻等疾生焉。经云:胃热则消谷善饥, 所以能饮食也。故曰肚宜暖。” (《婴童类萃·上卷·调理五法》)
 
3 中药草本肚兜
中药草本肚兜根据上述少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对少儿进行养生保健调理。通过强健脾胃功能, 增强食欲, 调理气血, 使少儿脾运健旺, 气血充足, 体质健壮, 提高少儿身体素质, 增强其抵御疾病的能力, 促进少儿生长发育。正所谓“脾胃通则四肢百骸通, 脾胃强则五脏六腑强”。
 
3.1中药草本肚兜的原理
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 “背为阳, 腹为阴”, 腹部为阴, 最怕受凉, 阳气偏少则易受寒邪侵袭。腹部分布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人体很多重要的穴位分布在腹部, 以脐为中心有穴位40多个, 如神阙、气海、关元、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等。脾胃者, 后天之本;肾者, 先天之本;乙癸同源, 壮水之源, 木赖以荣, 共养一身之精血。“况脐之上下左右, 乃肠胃盘曲会聚之所。经所以言五脏之动气, 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 (《普济方·卷一·方脉总论·五常大论》) 这其中, 神阙是核心, 故其尤为重要[1]。
 
神阙是胎儿出生前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 并以之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可见人体先天的禀赋与神阙关系密切。它连接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 历来被医家视为养生治病要穴。肚脐皮薄凹陷, 无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 血管丰富。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 因屏障功能较差, 属于人体相对虚弱之地, 容易受寒邪侵袭。同时, 肝肾脾胃肠, 尽在腹部。故内则饮食, 外则寒邪, 所伤人体, 脾胃首当其冲, 先天之本, 亦或受害。土者, 后天之本, 土衰则阳精败而下陷, 脾胃既损, “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 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 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 所谓调理一失, 百病生焉。故知脾胃不可不端详矣” (《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
 
清·程鹏程在描述肚兜的保健作用时说:“夏月衣服单薄, 宜系绵布兜肚, 日夜皆不可离。夜间睡着, 恐被去体, 有兜肚, 则无腹痛泻痢诸症。” (《急救广生集·卷十·防病预诀·纪时调摄》) 程氏所言, 乃指夏月。试想, 夏日炎炎, 热势非凡, 尚且如此, 更何况其他时节, 尤其寒冬之季?护腹之重要, 由此可见一斑。
 
腹部穴位保健治疗方法, 前人或用针刺, 或用灸法, 如隔姜灸、隔盐灸。然少儿毕竟幼小, 以针刺之, 酸痛难忍;以火灸之, 谈何容易?虽有摩腹、揉腹之法, 然日久天长, 终难坚持。故少儿欲保健脾胃, 担此重任者, 非肚兜莫属。何故?传统、安全、有效、简便, 可全天不离儿身, 可谓持久、有效, 是其优势。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主要是利用中药有效成分, 通过透皮吸收作用于腹部的经络、穴位而起到护肚、康复和保健的作用。养护腹部, 特别是养护肚脐, 可鼓舞一身之正气。神阙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 通过对腹部, 特别是神阙的养护, 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变, 而这些病变多与脾胃虚寒、脾气亏虚、中气不足、脾胃湿热、脾胃不和等证密切相关, 换言之, 与后天之本的脾胃密切相关[2]。
 
现代研究认为, 中药草本肚兜作为外用疗法, 作用于正常的皮肤表面, 其药物成分可通过3个途径进入体循环。一是透过毛囊、皮脂腺, 二是通过汗腺, 三是通过角质细胞和细胞间隙。其中以第3种最为重要[2]。穴位及经络与神经末梢、神经节、神经束有着密切关系。资料表明, 不断刺激腹部穴位会使腹部皮肤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 促进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 改善免疫功能, 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尤其是加速血液循环, 改善脏腑组织营养, 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3,4]。
 
3.2 中药草本肚兜的作用
佩戴肚兜是一门科学, 李时珍称之妙不可言, 并编入《本草纲目》。婴儿从出生开始佩带中药草本肚兜, 可增强脾胃消化和吸收功能, 散肠胃之积滞气, 预防疾病, 有利于少儿的生长发育。长期使用能够有效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3.3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
在此, 简要介绍中药草本肚兜系列之健脾胃肚兜。本品为椭圆形保健袋, 药芯亦为椭圆形, 内容物药粉由人参、白术、胡黄连、苍术、香橼、佛手等16味中药组成, 气味清香。使用时, 打开密封包装袋, 将药垫取出放入肚兜内, 将肚兜昼夜佩戴于腹部。当少儿游泳或洗浴时, 可将肚兜取下放入原包装袋中保存。游泳或洗浴完成后揩干身体, 再将肚兜佩戴上即可。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药物中加入了吸收促进剂, 可以明显加大药物的透皮吸收[4]。特别是神阙, 其下没有皮下脂肪, 血管非常丰富, 药物更易于渗透、吸收。由于药物经皮肤、肚脐吸收, 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 增强了治疗保健效果, 减少了副作用, 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 可以长时间地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无用药次数问题, 更避免了少儿用药时的痛苦和恐惧感, 是一种独特而理想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途径。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具有益气健脾、扶正培元、强肾固本、和胃理肠、散结通滞之功。其温凉并用, 温养而不燥, 凉润而不腻;补攻兼施, 扶正而不恋邪, 攻邪而不伤正。肚兜长期置于少儿的腹部和神阙, 益气健脾, 扶正固本, 脾胃健则气血旺盛, 正气足则邪不可干。此即所谓“土为万物之母”, “脾居五脏之中, 寄旺四时之内, 五味藏之而滋长, 五神因之而彰著, 四肢百骸赖之而运动也” (《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足太阴脾经穴歌》) , “若夫饮食有节, 寒温适宜, 则脾胃壮实, 饮食易消, 运化精微, 充溢五脏六腑, 荣养四肢百骸, 何病之有!脾胃衰弱, 则饮食不消, 运化之令不行, 化生之功失职, 嗜卧多困, 其病生焉。脾胃者, 五脏之根本;饮食者, 性命之大原。调理脾胃, 为医中之王道, 诚有旨哉” (《婴童类萃·下卷·脾胃论》) 。
 
4 小结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调理、治疗少儿脾胃病具有疗效好、安全可靠、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 避免了少儿用药时的痛苦和恐惧感, 既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又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适合少儿脾胃病证, 尤其是寒邪客胃、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等。长期佩戴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能够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提高少儿身体素质, 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促进少儿生长发育。所谓“脾胃健, 则诸病悉安;脾胃弱, 则诸疾蜂起”, 正是此意。
 
参考文献
[1]王汇成, 唐晶晶, 陈鹏典.神阙穴浅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4) :157-158.
[2]何俊, 李晓晖, 常明明, 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促渗肽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 (8) :627-631.
[3]段晓颖, 郝亚洁, 刘晓龙, 等.黏膜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情况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 2014, 29 (3) :424-426.
[4]王景雁, 兰颐, 林红梅, 等.薄荷醇对不同logP值中药有效成分经皮吸收的促透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16, 25 (2) :202-209.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孙德仁 陈博睿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