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感冒流感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从中华抗疫史论中医治新冠的原理与智慧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02-06
•自然界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和,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保证。在瘟疫大流行中,人类是主体,病毒是客邪,主客相互作用,“客”强抑“主”时,人才会染疫。现代医学过多着眼于抗病毒,追求除邪务尽,而中医学则能够较好地回答健康实质之所在。
 
•中医在未来抗疫的各个领域将大有所为,如提高弱势人群(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力的探索研究、参与新冠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轻症和中症患者的单纯中医治疗、对部分染疫或未染疫者焦虑状态的综合调治等。
 
一场潜伏于乙亥年并猖獗于庚子年初、暴发于湖北武汉的大瘟疫,当时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疫情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党和国家迅速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举国同心,发挥中西医优势,总结有效的治疫经验,保障国计民生,为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型冠状病毒从初代病毒进化成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后,毒力大为减弱。我国适时调整防控政策和措施,把本次疫病名称改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解除疫地封控措施,从原来的传染病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治疗策略从防感染转变为保健康、防重症,大力提高医疗条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着重救护高危人群,科学而有序地开展防控疫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冠感染引发的拷问与挑战
 
自然界中人类从诞生时就与病毒共存。病毒、细菌、微生物或附着于人类体表,或寄生于某个器官,伴随人类和文明社会发展,保持相应的动态变化和相容的和谐进化。但人脑开发驱使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索取,人类在从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转变过程中,破坏了自然界的某些平衡,自然资源和环境被破坏,同在地球中的物种和生物链受干扰,生存空间变窄,生物为求生存而进化,病毒亦变异,为求生存而增强传染力。与此同时,文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习惯,滋生好逸恶劳,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损害人体的防病能力。人类为治病制造出化学药物、抗生素等,受抗生素刺激的病毒为求生存则变异出毒力更强的毒株,则抗菌素越来越无效。
 
人类进入科技空前发达的现代,新冠病毒感染肆逆全球,是大自然对文明社会的惩罚吗?《道德经》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亦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皆强调了自然界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和,地球村的共荣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保证。在瘟疫大流行中,人类是主体,病毒是客邪,主客相互作用,“客”强抑“主”时,人体才会染疫。现代医学过多着眼于抗病毒,追求除邪务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恢复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自愈能力)的重要性,而中医学则能够较好地回答健康实质之所在。
 
抗疫经验是中医宝库之“明珠”
 
我国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记载疫情的历史,《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疫之为病,早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山海经》中也有贞卜“天下大疫”的记录。《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疫病的讨论,如《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末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日,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甚至出现“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的局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对瘟疫作了权威解释:“具有温热病性质的急性传染病。”疫之特征有以下三点:传染性,多发病急骤危笃,多为一气致一病。疫的防治,未感重在防,《素问·刺法论》谓“避其毒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疫之已染重在治,治则为驱邪(排毒),《温病条辨》谓:“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
 
东汉末年,曹植在《说疫气》中记述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流行的悲惨情况:“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与曹氏同时代的医圣张仲景感慨:“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发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而活人无数。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人参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人参、茯苓、甘草),有散风祛湿、益气解表的功效,因重在败其外感之毒邪而称败毒散。《医方集解》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崇祯等年份瘟疫大流行,用该方“服者尽效”,“活人众多”。
 
明清时期涌现大批治疗温病疫症的名家。1642年吴又可撰写《温疫论》一书,详述病因、病机及辨治经验,是世界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中医治疗疫症的宝贵经验载于历代经典著作并流传于民间。本次新冠之疫的早、中期,各地用于治疗新冠并载入诊疗方案的“三方”,多数脱胎于《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温病著作中的达原饮、清瘟败毒饮,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藿香正气散等。
 
在2022年底国内各地出现的发病高峰中,中医药承受骤然而至的考验。各地基层医院使用清热、解毒、除痰、祛湿类中成药或中药,有效地协助民众安心抗疫、治病康复,在应对大批民众染疫的抗疫高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医药在我国调整防控政策、确定治疗策略、护佑国民健康中勇挑重担、功不可没。
 
中医治新冠的原理与智慧
 
新冠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疫毒”范畴。《温疫论》谓:“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明确“疫病”属于急性传染病,宜尽量“避其毒气”,避之不及时则坦然面对。古人应对疫毒的策略就是“避其毒、解其毒、祛其邪、强正气”。
 
《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其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阐明外邪趁着内虚才能致病。新冠病毒感染的过程就是病毒入侵人体,本能地复制病毒并播散,如机体正气盛则自卫、抑制,弱则中招、发病,而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疼痛不适等症状反应。身体调动内脏储备功能应对突发变化,以图恢复正气,中医称这一过程为“邪正相争”。采取治疗措施,如服中药可能有抗病毒作用(祛邪),但往往不是特异性地抑制病毒,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扶正),起到阻止或减缓病毒侵害人体的作用。中医临床强调辨证论治,《温疫论》谓:“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患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故发病早期,宜因势利导,解表祛邪,表未透可和解,表症入里宜攻下,皆应祛邪、驱邪,使邪有出路,则可减少轻症向中、重症发展。
 
中医认为疫毒的病因病机以湿浊、湿毒、湿痰为主,此处之“毒”有“深、重、甚”之表述,亦有“夹杂他邪”“复合邪”之意,其病位在肺,肺的门户为咽,肺与大肠相表里,“疫毒”发于不同时间、地域而有“湿疫”“寒疫”“杂疫”三大类(刘奎《松峰说疫》)。
 
在总结既往抗疫经验,应对防控策略向“保健康、防重症”调整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以下简称“第十版”),突出和优化了中医治疗的内容和措施。“第十版”推荐由麻杏石膏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加止咳、健脾中药组成的清肺排毒汤为主方,再按临床分型以寒湿疫、温热疫辨证,分轻、中、重型及危重型推荐处方和中成药,配合相应的针灸穴位(特别在重症治疗中推荐大椎、肺俞、脾俞、太溪等穴位)。“第十版”还针对恢复期的临床表现,确立肺脾双治、益气养阴的治则和方药,突出了辨证论治、圆机活法的重要性。《内经》运气七篇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病原则的“三因制宜”,其核心在“人”,即人的整体,就是我们讲的“整体观念”“以人为本”,可以把免疫力、免疫功能理解为抵御外邪、恢复健康的防卫能力和自愈能力。免疫力在哪里?在于神气旺盛(心定),内脏功能协调(中和),如此可达“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新冠病毒感染为害3年,现代医学集结自然科学技术的全部优势,迅速确立病毒的结构和遗传信息,明确发病原因和体内过程,制定防控措施,研发疫苗及治疗药物,在局部扑灭、整体防控疫情、保佑人类健康中厥功至伟。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一直与病毒并存,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只有一条单链RNA用来承载遗传信息,这使得它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异。新冠变异的部位是刺突蛋白,新冠病毒在进入人体后,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会识别并与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蛋白结合,接着TMPRSS2蛋白酶分解刺突蛋白,使病毒与细胞融合,完成了入侵、感染、传播的全过程。人类与病毒的进化一直没有停止,伴随人类的文明进程(急功近利、破坏自然、自损根本)和病毒的进化(变异加强、异株增多),结果是:人类弱了,病毒强了,新冠病毒肆逆全球数年就是佐证。
 
2020年至现在的疫情中感染民众甚多,出现多系统器官(如肺、肠、肾、心、肝、神经系统等)功能受损,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疫情期间,负面信息轮番轰炸,封控措施导致青少年的焦虑;老年人少活动、缺探视造成精神抑郁和体力下降,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损伤元气,皆是适宜中医药治疗的敏感性人群。
 
《内经》被尊为中医经典,它探索生命密码,以“道气”学说讨论生命科学,认为健康和疾病是身体变化不同阶段的表现,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压邪)时是健康状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扰正)时是疾病状态,健康不等于没有邪,身体一直存在“正邪相争”,关键在于谁为主导。道是主宰宇宙万物的自然力,反映在机体就是免疫力、自愈能力,医学的本质是帮助、支持、恢复生命的自愈能力而自我修复,最终治愈疾病的,还是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疾病过程中“邪正相争”,阴阳平衡后正气复则趋向健康。
 
新冠病毒疫苗提供过继免疫,自身感染病毒康复后可产生自动免疫。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一项大规模研究,2023年1月在《柳叶刀—感染病学》杂志发表的分析报告显示,曾经染疫和接种疫苗为“混合免疫”,能预防97%以上的重症,保护期可达1年。在防控新冠病毒感染中注重抑杀病毒是一方面,而保护、提高免疫力、自愈力则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后者恰恰是中医疗效优势之所在。
 
把握机遇,守正创新兴中医
 
中医药发展史的相当一部分就由中华民族抗疫史所构成。面对甲子以来遭遇的大疫,中医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亦是中医人把握机遇、守正创新的最佳时机。国家调整疫情防控策略以后,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患者增加,部分医疗资源在调控之下实现及时下沉,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疫情大局可控。三年疫情阴影未清,病毒不肯悄然退场,或许会长期与人类同生存、共进化。
 
本文已论述中医治疫的大智慧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科学原理,面对未来全球疫情的发展形势和国内严峻的防控任务,我们有责任和必须要向民众和西医同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治疗疫病的机理和疗效,传承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三因制宜、正邪相争、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理论,挖掘和整理各地抗疫的经验和典型病例。
 
中医在未来抗疫的各个领域将大有所为,如提高弱势人群(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力的探索研究、参与新冠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轻症和中症患者的单纯中医治疗、对部分染疫或未染疫者焦虑状态的综合调治等。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人的担当,并迫切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如对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和中医院校人、财、物的政策倾斜,加大对中医基础研究的资源、经费的支持。机不待我,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让我们马不停蹄,力争在战“疫”中再立新功。(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周岱翰)
Tag标签:

上一篇:微恶风寒 中药辛凉解表法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