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感冒流感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小儿外感发热,特殊穴位拔罐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08-07
负压罐配合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外感发热(exogenous fever)属于中医学 “感冒” 范畴,在儿科疾病中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疾病的伴随症 状,不论在内伤、外伤、急慢性疾病中均可出现,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属于儿科急重症之一。 年龄越小的儿童, 体温调节中枢越不完善,往往发病就会出现高热,由于 目前医学的局限性及很多家长非常抗拒抗生素或者激 素的运用 [1-2] ,因此寻求一种安全快速不良反应小的退 热方法尤为重要。笔者所在医院的儿科门诊在常规必 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院内自制方足浴辅助退热的 同时,并给予患者特殊穴位拔罐,取得较为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门诊 的 200 例发热患者,根据就诊门诊号的编号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100 例。在临床观察中,对照组 脱落 7 例,剔除病例 6 例;观察组脱落 3 例,剔除 6 例, 最终纳入病例 178 例。其中对照组 87 例,其中男 47 例,女 40 例;年龄 2~6 岁,平均(3±1)岁;病程 0.5~ 6.7 d,平均(2.5±0.2)d。 观察组 91 例,其中男 48 例, 女43例;年龄2~6岁,平均(4±0)岁;病程0.7~6.6 d, 平均(2.4±0.3)d。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小儿外感发热,特殊穴位拔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小儿感冒病风热证的标准。主症为发热重,恶风,有 汗或者少汗;次症为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 痰稠色白或者色黄,咽喉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 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 准。全身症状为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 乏力等。局部症状为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 不适和咽痛等,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 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本次观察研究选取病毒感染者,血常规示 白细胞增高或者不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中性细 胞,CRP 正常或者稍高于正常值。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 4~6 岁;③监护人 对本研究表示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如年龄<4 岁或 者>6 岁;②资料不全无法评价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 患者;③由其他系统病变引起发热者,如心血管、造血 系统、 免疫系统疾病等;④未按规定治疗从而无法判断 疗效者。

1.5 剔除标准

①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治疗者;②治疗过程 中出现其他严重的合并疾病;③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难 以坚持治疗;④使用其他影响疗效的药物;⑤患者自行 退出,或其他各种原因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必要对症治疗(如口服布洛芬 [3] 混悬口服液、 抗病毒药物、补液等)。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医院自制中药方足浴(解表散 热为主,麻黄 15 g,连翘 15 g,薄荷 10 g,荆芥 15 g, 荷叶 15 g),每日足浴 2 次,将中药浸泡后加热,待水温 降至 40℃时足浴,每次约 20 min,睡前、午睡前各 1 次。 每日来儿科门诊外治室行拔罐(负压罐)1 次,穴位 选取大椎、肺俞,清洁皮肤后可涂抹适量凡士林,将大 小合适的负压罐,吸力以吸起罐内皮肤 4~5 mm、皮肤 微潮红为度,每次留罐 10 min。注意患者进餐完、饥 饿、哭闹时均不宜行拔罐治疗。

两组均 3 d 为 1 个治疗周期,3 d 后随访患者体温, 并复查血常规。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小儿呼吸病 临床诊疗指南》 。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或者下降 1~2℃,主要临床 症状和体征均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至正常。 有效:体温下降 0.5~1℃,但仍高于正常体温者, 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或 者接近正常水平。

无效:体温下降小于 0.5℃,仍高于正常体温者, 临床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均无改善。 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不良反应,如皮疹、 消 化道不良反应等。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符合 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

小儿外感发热,特殊穴位拔罐

3.3.3 两组治疗前后 C 反应蛋白(CRP)、淋巴细胞百 分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 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治疗后 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0.05)。 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 组( P <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数比较

( x ± s )
组别 例数 时间 CRP(mg/L) 淋巴百分数(LY%)
对照组 87
治疗前 <1 82.53±3.92
治疗后 <1 51.23±2.68 1)
观察组 91
治疗前 <1 79.39±4.52
治疗后 <1 48.87±3.98
1)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对照组比较 2) P <0.05

3.4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本试验中未脱落的 178 例患者中, 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有易虚易实、 易 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这些病理特点尤其是易寒易热决 定了小儿容易外感阳热邪气,寒暖不能自调,最易发热。 另婴幼儿时期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善,上呼吸道特殊的 解剖结构、免疫特点,使得小儿一旦受到外邪侵袭,就 极易出现发热症状。 在临床诊疗中,高热可致呕吐、 窒 息、小儿惊厥、能量消耗增加、重要脏器损伤。从伦 理角度讲,家长迫切要求患者尽早退热,若不能及时退 热,容易造成医患纠纷,因此临床上应当积极控制高热。 目前西医退热主要通过解热镇痛药,部分退热西药的 应用容易造成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4] ,因此寻找一 种简单安全易于实施的有效的退热方法尤为重要。中 药足浴与拔罐 [5] 、穴位贴敷 [6-9] 、中药外敷 [10] 都是典型 且经过验证取得较好效果的退热外治方法。 宋代著名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身 壮热,目赤,小便赤黄,粪稠,浴体法主之” ,提出了外治 退热的理念,如今将这种方法适度运用于临床,发现可 明显缩短患者发热时程 [11] ,可以取得更快的退热效果。

清代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出“凡病多从外 入,故医有外治法” “虽治在外,无殊治内” ,提出了 “外 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论断,从经典中探求外治法的 理论依据,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2] 。 药理研究麻黄解热 的机理不仅是抗菌,也可以调节身体的产热与散热机 制 [13] ,连翘具有抗菌、抗病毒以及松弛血管的作用 [14] , 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 [15] ,薄 荷含有挥发油,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的分 泌 [16]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吸附于腧穴或者局部皮肤, 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外治方法 [17-20] 。 拔 罐用于治疗疾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代葛洪著的《肘后 备急方》 ,其中记载用挖空的兽角来排脓,后来用竹罐、 陶瓷罐、玻璃罐、负压罐取代 [21] 。因患者皮肤娇嫩, 所以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易于控制的负压罐,拔罐的吸 附力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机体的新陈 代谢,拔罐的物理刺激可兴奋局部感受器,进而兴奋神 经纤维,此时神经冲动形成,该冲动可传至中枢系统, 可兴奋体温调节中枢,肺俞位于患者背部,为肺脏的背 俞穴,具有宣肺散邪、清热解毒的作用,因此在膀胱经 腧穴上拔罐既可以治疗肺脏疾病,又可以治疗与其相 关的口鼻、 皮肉筋骨等组织疾病,其深层遍布交感神经 节,因此还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功能紊乱的作用。 大椎穴 为背部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因此在大椎穴拔 罐能祛除三阳之外邪,具有解表退热之功,治疗外感发 热颇有疗效。

幼儿乃国之根本,寻找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退热 方法势在必行。 经过本临床试验观察,用拔罐配合中药 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有较好的疗效, 且因本方法不良反应小,简便易行,患者依从性高,而 较容易被家长接受,适合儿科临床应用。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邢歆莉 王远照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