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失眠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穴位埋线已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11-26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探析

睡眠与觉醒有节律地交替进行, 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自 主活动的结果, 其调节中枢多位于下丘脑与大脑皮质间复杂 的神经网络结构之中 [ 1 ] , 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而导致睡眠节 律失衡。确诊为失眠的患者多数已经发展成慢性失眠, 病程 至少6个月以上 [ 2 ] 。穴位埋线是针刺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可 达到“ 静 以 久 留” 的 针 刺 效 果 [ 3 ] , 尤 其 适 合 于 慢 性 病 的 治 疗 [ 4 ] 。近年来穴位埋线已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为进一步 探讨其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和疗效,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汇 总与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提取 1 9 9 6 年 1 月至 2 0 1 7 年 1 2 月收录于中文期刊全文 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中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文献。 1. 2  研究方法 检索方法: 以“ 失眠” “ 不寐” 或“ 睡眠障碍” + “ 穴位埋线” “ 穴位植入” 或“ 穴位疗法”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为以穴位埋线作为失眠主要的治疗 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 R C T ) 或半随机对照( C C T ) 文献; 治疗 方法中以穴位埋线作为单纯疗法的文献; 明确给出所选穴位 或埋线部位; 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均为国际或国内同行所公认。 排除标准: 综述类文献; 重复发表的文献; 未明确给出疗 效及施术部位的文献; 动物实验; 个案分析; 特殊病例报道。 资料提取: 筛选出合格文献后, 由两名人员分别提取整 理数据并进行核对校正, 最终共纳入有效文献 6 6 篇。 数据库建立及统计方法: 使用 E x c e l  2 0 1 6 软件整理穴位 埋线治疗失眠的针灸处方, 用 S P S S  2 1. 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 述性分析、 聚类分析, 应用S P S S  2 1. 0建立处方中主穴的应 用情况, 在 C l e m e n t i n e  1 2. 0 软件中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    果

2. 1  描述性分析结果

2. 1. 1  穴位频次分析

主穴频次分析: 6 6 篇文献中主穴应用个数为 4 6 个, 应 用频次共 3 1 6 次。应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心俞、 肾俞、 三阴交、 脾俞、 肝俞、 内关、 足三里、 神门、 安眠。经外奇穴的 应用频次为 1 8 次, 其中安眠穴的使用频次最高, 为 1 2 次。 见表 1 。

表 1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主穴使用频次及使用频率
穴位 频次 频率( % )
心俞 4 6 1 4. 5 6
肾俞 4 0 1 2. 6 6
三阴交 2 9 9. 1 8
脾俞 2 8 8. 8 6
肝俞 2 4   7. 5 9
内关 2 0   6. 3 3
足三里 1 9 6. 0 1
神门 1 2   3. 8 0
安眠 1 2   3. 8 0
百会 7 2. 2 2
神庭 6 1. 9 0
丰隆 6 1. 9 0
厥阴俞 5 1. 5 8
气海 5 1. 5 8
其他 <5   1 8. 0 4
合计 3 1 6 1 0 0. 0 0

   配穴频次分析: 配穴共 3 6 个, 应用频次共 1 6 1 次, 其中 使用频次较高的配穴依次为胆俞、 丰隆、 肝俞、 太冲、 足三里、 脾俞、 太溪、 阳陵泉、 阴陵泉。见表 2 。

表 2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配穴频次及频率
穴位 频次 频率( % )
胆俞 1 3 8. 0 7
丰隆 1 2 7. 4 5
肝俞 1 1 6. 8 3
太冲 1 1 6. 8 3
足三里 1 0 6. 2 1
脾俞 9 5. 5 9
太溪 9 5. 5 9
阳陵泉 8 4. 9 7
阴陵泉 7 4. 3 5
合谷 6 3. 7 3
三阴交 6 3. 7 3
肾俞 6 3. 7 3
心俞 6 3. 7 3
支沟 5 3. 1 1
其他 ≤5   2 6. 0 9 合计 1 6 1   1 0 0. 0 0

2. 1. 2  经脉频次分析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在 1 4 条经脉中涉及 1 3 条, 主穴配穴 总应用频次为 4 7 7 次, 见表 3 。其中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 其次为胃经、 脾经、 三焦经、 肾经。

表 3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经脉应用频次及频率
经脉 频次 频率( % )
膀胱经 2 0 0 4 1. 9 3
胃经 5 1 1 0. 6 9
脾经 5 0 1 0. 4 8
三焦经 2 6 5. 4 5
肾经 2 5 5. 2 4
经外奇穴 2 3 4. 8 2
任脉 1 9 3. 9 8
肝经 1 9 3. 9 8
胆经 1 9   3. 9 8
心经 1 6 3. 3 5
大肠经 1 0 2. 1 0
督脉 1 0   2. 1 0
心包经 8 1. 6 8
小肠经 1 0. 2 1
合计 4 7 7 1 0 0. 0 0

2. 1. 3  部位频次分析

穴位埋线涉及部位包括四肢、 头部、 背部和胸腹。通过 对文献中主穴配穴分布进行汇总, 发现穴位埋线的穴位( 用 穴个数) 多集中于下肢, 而背部是穴位埋线频次最集中的位 置。表 4 仅列举频次在 5 次以上的穴位( 除胸部外) 。

2. 2  聚类分析结果

应用S P S S  2 1. 0软件对穴位埋线使用频次5次以上的 穴位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穴位聚类冰柱图和聚类树状图, 见 图 1 、 图2 。取群集数1 0 , 图1可见有效聚类4个, 分别为脾 俞—三阴交, 神门—安眠, 丰隆—神庭, 气海—厥阴俞。图 2 中可见, 主穴可分为两大类, 其中心俞、 肾俞为一类, 其余穴位 为一类。心俞和肾俞作为高频使用穴位, 可以认为是穴位埋 线的重要主穴, 以穴位埋线作为治疗手段时多从心肾论治; 次 要相似穴位选择归类的情况为安眠、 神门, 厥阴俞、 气海、 丰 隆、 神庭、 百会, 足三里、 内关, 脾俞、 三阴交、 肝俞, 由这 4 组可 以看出在穴位埋线治疗失眠进行辨证时, 侧重于心脾。

2. 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对 6 6 篇文献的穴位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筛选出每 条处方中使用频次为 5次以上的穴位, 应用C l e m e n t i n e  1 2. 0 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取支持度 ≥1 0% , 置信度 ≥9 0% 。 从表5可以得到的结论: ① 背俞穴之间关联性较强的腧穴 为: 肝俞—肾俞; 肝俞、 心俞—肾俞; 肝俞、 脾俞—肾俞; 肝俞、 脾俞、 心俞—肾俞。 ② 常用穴中关联性较强的腧穴为: 内关、 表 4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部位分布频次 部位 频次( 频率/ % )用穴个数( 频率/ % ) 穴位 频次 背部 1 9 9 ( 4 1. 7 2 ) 1 2 ( 1 9. 3 5 ) 心俞 5 2
肾俞 4 6 脾俞 3 7 肝俞 3 5 胆俞 1 5 厥阴俞 5
下肢 1 5 8 ( 3 3. 1 2 ) 2 4 ( 3 8. 7 1 ) 三阴交 3 5
足三里 2 9 丰隆 2 0 太溪 1 3 太冲 3 阳陵泉 1 0 阴陵泉 8
上肢 5 7 ( 1 1. 9 5 ) 9 ( 1 4. 5 2 ) 内关 2 1
神门 1 4 合谷 6 支沟 5 头部
3 4 ( 7. 1 3 ) 8 ( 1 2. 9 0 )
安眠 7 神庭 6 腹部
2 7 ( 5. 6 6 ) 8 ( 1 2. 9 0 )
气海 7 中脘 6 胸部
2 ( 0. 4 1 ) 1 ( 1. 6 1 )
巨阙 2 合计 4 7 7 ( 1 0 0. 0 0 ) 6 2 ( 1 0 0. 0 0 ) — 3 8 2

图 1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高频穴位聚类冰柱图

足三里—三阴交; 内关、 神门—三阴交。 ③ 背俞穴与常用穴 之间关联性较强的穴位组合为: 肝俞、 三阴交—肾俞; 内关、 肾俞—三阴交; 足三里、 内关、 心俞—三阴交; 肝俞、 心俞、 三 阴交—肾俞。

图2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高频穴位聚类分析树状图

表 5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高频穴位关联强度分析
后项 前项 支持度( % ) 置信度( % ) 提升度
肾俞 肝俞 3 6. 3 6   1 0 0. 0 0   1. 6 9
三阴交 神门、 内关 1 0. 6 1   1 0 0. 0 0
三阴交 足三里、 内关 1 3. 6 4   1 0 0. 0 0   2. 4 4
三阴交 内关、 肾俞 1 0. 6 1   1 0 0. 0 0   2. 4 4
三阴交 内关、 心俞 1 2. 1 2   1 0 0. 0 0   2. 4 4
肾俞 肝俞、 脾俞 3 2. 8 2   1 0 0. 0 0   1. 6 9
肾俞 肝俞、 三阴交 1 3. 6 4   1 0 0. 0 0
肾俞 肝俞、 心俞 3 3. 3 3   1 0 0. 0 0
三阴交 足三里、 内关、 心俞 1 0. 6 1   1 0 0. 0 0
肾俞 肝俞、 脾俞、 心俞 3 0. 3 0   1 0 0. 0 0
肾俞 肝俞、 心俞、 三阴交 1 0. 6 1   1 0 0. 0 0
心俞 脾俞 4 0. 9 1 9 6. 3 0
肝俞 脾俞、 肾俞 3 3. 3 3 9 5. 4 6
心俞 脾俞、 肾俞 3 3. 3 3 9 5. 4 6
心俞 肝俞、 脾俞 3 1. 8 2 9 5. 2 4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3 1. 8 2 9 5. 2 4
肝俞 脾俞、 肾俞、 心俞 3 1. 8 2   9 5. 2 4   2. 6 2
三阴交 神门 1 8. 1 8 9 1. 6 7
心俞 肝俞 3 6. 3 6 9 1. 6 7
心俞 肝俞、 肾俞 3 6. 3 6 9 1. 6 7
三阴交 足三里、 心俞 1 6. 6 7 9 0. 9 1
脾俞 肝俞、 心俞 3 3. 3 3 9 0. 9 1
脾俞 肝俞、 心俞、 肾俞 3 3. 3 3 9 0. 9 1
心俞 脾俞、 三阴交 1 5. 1 5 9 0. 0 0

3  讨    论

失眠属中医“ 不寐” 范畴, 总病机为阴阳失交 [ 5 ] , 阳不入 阴, 主要为心、 肝、 脾、 肾功能失调。经过主穴、 配穴、 经脉、 部 位频次分析, 发现穴位埋线治疗失眠多集中于膀胱经, 分布 于背部的五脏背俞穴, 应用背俞穴治疗失眠, 选择较多的为 肾俞、 肝俞、 心俞、 脾俞, 且疗效显著 [ 6 ] 。配穴的选择集中于 膀胱经的胆俞、 肝俞, 胃经下肢部的丰隆、 足三里, 肝经的太 冲。通过五脏背俞穴激发脏腑精气, 使心火下降, 肾水上滋, 以肝为枢, 中气为基, 体现了中医中气如轴, 四维如轮 [ 7 ] , 如环无端, 气血营运。

聚类分析的结果得到有效聚类为脾俞—三阴交、 神门— 安眠、 丰隆—神庭、 气海—厥阴俞, 可以看出穴位埋线治疗失 眠的选穴规律运用了远近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和腹背阴阳配 穴法的治疗思想。远近配穴法如丰隆—神庭, 基于中医“ 标 本根节” 的理论, 加强四肢与头面之间的联系, 调动整个躯干 的经气运行, 发挥了“ 内连脏腑, 外络肢节, 沟通全身” 的针刺 效用。上下配穴法体现在 脾俞—三阴交, 神门—安眠的应 用, 加强整体经络的内在联系。腹背阴阳配穴法在《 灵枢·官 针》 中被称为“ 偶刺” , 即背部腧穴配合腹部腧穴进行施治, 前 后相合。气海—厥阴俞的配合使用从穴位分布的部位上体现 了腹背配穴的原则, 从阳经置气于阴经, 且调理阳经的脏穴厥 阴俞, 阴经阳气旺盛的气海, 又体现了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的 阴阳互治思想。现代研究表明, 腹背配穴可产生良性刺激, 改 善局部组织代谢, 通过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 交感神经末 梢及伴随着神经的血管, 和一系列神经的轴突反射、 节段反射 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中枢, 来调整内脏功能, 还可以通过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大 脑, 并借助与脑相关的下行传导纤维实现腹背对穴对人体内 环境的良性调节 [ 8 ] 。

聚类结果显示, 心俞和肾俞作为高频使用穴位是穴位埋 线的重要主穴, 以穴位埋线作为治疗手段时多从心肾论治, 神有所归以丰肾精之沛、 精气之盈以安心神之所, 若动若静, 循环往复, 阴阳调和。次要相似穴位选择归类以心脾两脏为 重点, 心脾两脏经脉相连, 精气相通, 且心五行属火, 脾五行 属土, 心为脾之母, 穴位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能达到调整虚 实, 补母泻子的作用。从功能上说, 脾生血, 为营气之源, 脾 虚营血虚少, 使气不能附于营气之上周游全身, 而气血离散, 阴阳失和。神门为心之原穴, 具有安神定惊的作用, 针刺神 门使四肢阳气与心气相通, 心气作为心血运行的关键因素可 以视为阴阳互根互用的象征。现代研究发现, 电针刺激神门 可增加脑中 5 - 羟色胺( 5 - HT ) 的释放 [ 9 ] 。内关为心包经的络 穴, 与三焦经相同, 配合厥阴俞, 同调心包经气血, 为八脉交 会穴通于阴维脉, 对于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 2 , 1 0 ] 。气海、 丰隆、 足三里、 脾俞、 三阴交、 肝俞共同发挥调理脾胃的作用。督脉 的神庭、 任脉的气海以激发任督二脉经气, 且《 针灸大成》 记 载“ 神庭主惊悸、 不得安寐” 。百会、 安眠为治疗失眠的头部 特效穴 [ 1 1 ] , 头为神之府, 体现了近部取穴的原则。针刺安眠 穴可缓解脑血管的痉挛, 改善局部微循环, 刺激大脑皮层, 抑 制大脑的异常放电, 使患者达到真正放松状态的睡眠 [ 1 2 ] , 起 到疏调头部经气、 安神镇静 [ 1 3 ] 的作用。

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显示: 背俞穴中肾俞与心俞、 肝俞 的关联性较强; 常用穴中三阴交与内关、 足三里、 神门关联性 较强; 背俞穴肾俞、 肝俞、 心俞与常用穴三阴交、 内关、 足三里 之间关联性较强。辨证治疗的重点在于心肾的调理, 心俞、 肾俞激发心肾经气, 使得心火下降以温肾水, 肾水上润以熄 心火, 阴阳和合, 安寐从之。但是单纯依靠两脏各自的经气 运行是不足以完成整个循环过程的, 通过肝俞以及顾护脾胃 经气的足三里、 三阴交, 疏导三焦。内关以宽胸理气, 来促成 循环的内动力, 充分体现了黄元御在《 四圣心源》 中的思想: “ 金木者, 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而 交济水火, 升降金木之权, 总在于土。土者, 水火金木之中 气, 左旋则化木火, 右转则化金水, 实四象之父母也 [ 1 4 ] 。 ” 穴位埋线多采用可吸收的外科缝合线, 通过其在体内软 化、 分解、 液化、 吸收的过程, 对穴位产生刺激, 其效果可长达 2 0d之久, 可弥补针刺疗法治疗时间短、 疗效难以巩固、 容易 复发的缺点 [ 1 5 ] 。近年来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穴位埋线治疗 失眠可增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5 - HT 及细胞因子白介 素 - 1 、 肿瘤坏死因子 - α 的含量, 并降低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 素含量 [ 1 6 ]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是否与针灸的治 疗机制相同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通过本次文献收 集与整理可发现,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文献质量偏低, 设计 不够严谨, 同质性不高, 疗效标准多以患者主观感觉为准, 客 观性不强, 对于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远期疗效未进行随访。 因此, 临床研究仍需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完全随机对照试验来 加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有效率的可信度。

来源:针刺研究 作者:李金金 谢晨 赵娜 王聪 陈云飞
Tag标签: 失眠(95)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