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中风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头穴丛刺联合四花穴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观察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04-19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口舌㖞斜,肢体麻木不仁,或以直接出现半身不遂,肢体不仁,口眼㖞斜等为主症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脑卒中。目前,我国中风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中风患者易伴有偏瘫、吞咽困难、强哭强笑、失眠、抑郁等后遗症状,其中,失眠在中风后遗症中较为常见[2]。失眠不仅仅会引起中风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还会影响整体的康复过程,甚至可能会导致中风复发,既影响患者的治疗,也给其家属在护理上带来困难。中风后失眠的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临床多应用安眠药治疗,如右佐匹克隆等见效较快,但长期使用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不良反应较多。针刺对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获得广泛认可,头穴丛刺和埋针作为针刺治疗方式的一种,对失眠的治疗效果也较好。本研究观察头穴丛刺联合四花穴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1年3—11月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脑病一科收治的54例中风后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7例。对照组男14例,女13例,平均病程(64.71±24.22)d, 平均年龄(50.05±6.67)岁。治疗组男15例,女12例,平均病程(62.45±25.31)d, 平均年龄(48.25±7.8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3]。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脑卒中: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4],经颅脑CT平扫或颅脑MRI检查确诊。失眠症: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5]。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 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
 
(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的诊断标准[6]。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未使用镇静安眠药或停药1周以上;年龄35~70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参加。
 
1.4 排除标准
合并精神疾病者;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存在针刺禁忌证者;拒绝针刺或不能配合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右佐匹克隆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74,3 mg/片)睡前口服,每次3 mg, 每日1次。治疗4周。
 
2.2 治疗组
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四花穴埋针治疗。取0.30 mm×40 mm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针刺于氏头针额区、百会、四神聪。于于氏头针额区(即神庭透囟会及神庭左右各旁开1寸)处向上透刺,针刺深度为30 mm; 于百会、四神聪平刺进针20 mm, 刺入帽状腱膜下层。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40 min, 其间行小幅度捻转3次,频率200~300次/分。针刺结束后,采用0.22 mm×1.5 mm的云龙牌一次性无菌揿针于四花穴(即背俞穴的膈俞、胆俞)进行埋针,留针10~12 h, 嘱患者不定时按压埋针处,给予一定量的刺激。埋针穴位附近尽可能减少触水。头针每日治疗1次,埋针每隔两日治疗1次。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情况评定,评分0~21分,分值越高表示失眠情况越严重。②临床疗效。治愈:失眠情况消失,睡眠时间大于或等于6 h; 显效:失眠情况显著改善,睡眠时间达3 h以上;有效:失眠情况较前有所缓解,睡眠时间较前适度增加;无效:症状无改善,甚则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9%(25/27),高于对照组的81.48%(2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失眠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7 8 10 7 2 92.59▲
对照组 27 6 11 5 5 81.4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失眠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1周后评分 治疗4周后评分
治疗组 27 16.00±1.38 11.74±2.18 7.48±2.19△▲
对照组 27 16.03±1.37 11.89±2.29 9.37±1.9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4 讨论
研究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失调有关,HPA轴功能失调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功能亢进,机体会出现非快速眼动睡眠(NERM)减少,快速眼动睡眠(REM)增加的情况[7]。褪黑素(MT)在外界光线的调控下,会激活MT1和MT2受体,可抑制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的代谢,促使昼夜节律相互转换,进而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和睡眠周期[8]。因此,体内MT水平的下降,被认为是失眠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中风会导致人体神经功能的缺损,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紊乱,致使患者晚上亢奋过度而失眠,白天嗜睡;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会影响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的分泌,使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进而导致睡眠效率降低,发展为失眠[9]。目前,西医治疗失眠以镇静安眠药为主,即时起效作用强,但存在易成瘾、不良反应多等缺点。
 
中风后失眠归属中医“不寐”范畴,病因较为复杂,且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认为:“盖本乎于阴。”《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心胆惧怯……虚烦不寐者。”中风后患者阴血亏虚更甚,阴气不守,不能制约阳气,夜间阳不入阴,脏腑阴阳失衡,阳气上逆,扰乱清窍;或气血更虚,心胆失于濡养,心胆气虚,以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痰、瘀、火内扰神明,则夜卧不安。《张氏医通》指出:“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中风后处于后遗症期的患者,常常因为偏身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受限,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活需要依靠家人进行护理,其在面对疾病发生后的改变,情绪会有落差,同时对预后的恢复情况难以把握,易产生消极、烦躁及恐惧的心理,进而导致失眠。
 
对于中风后失眠的治疗,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取得了不错疗效,且多数疗法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不易影响患者第2日进行肢体、言语等康复训练。焦丽娜等[10]运用腕踝针治疗中风后失眠29例,总有效率达93.10%,高于对照组的68.97%,提示利用毫针刺激腕踝部特定穴位,可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起到健脑安神之效。张俊杰等[11]认为中风后失眠乃是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肝气郁结,气血上逆,扰乱脑神所致,采用针刺、康复、中药制剂和耳穴压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疏肝理气、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收效较佳。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中医治疗措施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失眠,且与现代康复疗法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患者中风后的康复治疗。
 
头穴丛刺针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针刺方式,是于致顺教授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中创立的。本研究所选取的额区下为额叶前部,此处能够调控人的精神意识及活动功能,同时对认知功能和心理活动也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卢琰琰等[12]在运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所致抑郁中发现,透刺额区可使中枢神经兴奋,大脑微循环加快,脑血流量增加,促使脑细胞的兴奋性得以调控,从而改善精神活动功能。马天贺[13]通过头穴丛刺配合原穴针刺的方法治疗肝火扰心所致不寐,发现该法能够调节患者大脑皮层功能,抑制大脑皮层兴奋的调节能力,实现对大脑功能的改善,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头为诸阳之会,通过针刺头部穴位,尤其是神庭透囟会、百会及四神聪,可以起到调控人体阳气的目的,使夜间阳气潜藏于阴气之中,促进脏腑阴阳平衡,达到健脑安神定志之效。阴平阳秘,神安则寐。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活动的中心,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息息相关。《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头与脑具备一定的联系,头部穴位对治疗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且督脉入络脑,可调神导气,故选用头穴丛刺可起到健脑安神之功,适用于中风后失眠的治疗。
 
四花穴出自《崔氏别录·骨蒸病灸方》,被后世医家称为崔氏四花穴。其位于人体背部,一组四穴,四穴同时做艾灸,状如花开,故名四花穴。《崔氏别录》失传,所幸《外台秘要》等医籍有所记载,且《外台秘要》中详细记载了四花穴的定位。目前,临床对于四花穴的治疗选穴主要参考《针灸资生经》,其定位相当于背俞穴中的膈俞和胆俞。膈俞不仅是背俞穴,还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主阴、主血,可调理一身之血,有理气宽胸、养血和营、化癖解郁、平逆利膈、补虚益气的功效。胆俞是胆在后背经气输注的穴位,主阳、主气,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清热化湿、和胃解郁、升清降浊的功效。胆腑所藏之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胆俞通过其疏理肝气之效而通调一身之气。二者一阴一阳,一气一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进一步加强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平衡阴阳的作用。不寐病的治法治则,与四花穴的功效不谋而合。
 
埋针疗法可追溯至古代针刺后的久留针,皮内针是埋针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其外形与细小图钉相似,针体直径为0.22 mm、针身长为1.5 mm, 难以刺伤内脏,不容易刺到神经,不易引起疼痛及皮下出血,不会导致滞针、弯针、断针等情况的发生,相比于常规针刺,患者更能接受。埋针疗法可刺激十二皮部,激发经气,以防邪气传变他经,同时可促进经气深入脏腑,令脏腑气血充实。《素问·离合真邪论》言:“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穴位埋针可以久留针而缓调气,从而调节全身气机,促进阴阳平衡,巩固疗效,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需久留针的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风患者多数需要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皮内针因针体短小,可以久留针而不影响患者日间康复训练。研究发现,埋针疗法对背部浅表神经的刺激,以自下而上的神经调节机制,实现对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善,从而改善患者自主神经紊乱,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14]。
 
综上所述,头穴丛刺联合四花穴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具有很好的效果,操作简便,避免了对药物的依赖性,值得在临床推广。本研究不足在于病例较少,未能长期观察,后续拟扩大样本量,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延长观察时间,增加观察指标,进一步探索头穴丛刺联合四花穴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林志斌 王东升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Tag标签: 中风(3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