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痤疮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痤疮粉刺应用铺棉灸治疗 铺棉灸属于灸法范畴有借火助阳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02-20
痤疮又称“粉刺”“风刺”“酒刺”“皰疮”“粉花发作疮”“肺风”,是临床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痤疮好发于头颈部、面部、胸背部等毛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且好发于青春期,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甚者形成大面积瘢痕和色素沉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研究显示,1990—2019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痤疮发病率及患病率亦明显上升,2019年较1990年上升约35%[1]。西医认为,痤疮的发病原因包括雄激素分泌增加及代谢异常、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微生物因素(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遗传、化妆品、负性情绪等,治疗采用外用药物(如抗菌药物、维A酸类药物等)、口服系统药物(如抗菌药物、维A酸类、抗雄性激素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物理与化学治疗(光动力疗法、红蓝光治疗、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术)等[2]。中医认为,痤疮发病或因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外感风邪郁而化火,熏蒸面部;或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痰湿内停,邪气由中焦脾胃所发,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日久成痰,痰湿凝于皮肤;或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生湿生热,结于肠道,不能下达,反而上蒸面部。中医治疗以内服中药(如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等)和外治法(针灸、敷药、放血拔罐等)为主。
 
赵立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山西省名医,全国第3批优秀学术成果传承人,从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其在临床发现铺棉灸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擅长应用铺棉灸治疗痤疮、带状疱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现介绍赵立新教授应用铺棉灸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验案1则。
 
患者,男,17岁,高二学生,2022年5月3日初诊。患者平素阳热偏盛,喜凉恶热,口渴,喜冷饮,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学习压力大,初中开始颜面部便出现痤疮,瘙痒、红肿伴疼痛,以额头及两侧脸颊为甚,当时就诊于外院皮肤科,诊断为寻常型痤疮,予口服中药辅以外用药膏涂抹患处,未见明显好转,且近几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日久,两颊部留有色素沉着及痘印。刻下症:患者额头及两侧脸颊散在红色丘疹,瘙痒、红肿伴疼痛,两颊处可见散在的脓包、囊肿,以额头为甚,两侧脸颊可见大量色素沉着并伴有散在痘印,纳可,眠差,口渴,喜冷饮,口臭,小便短赤,大便3~4日1次、质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既往体健,无过敏史。辅助检查:血常规无异常,肝肾功能无异常。西医诊断:寻常型痤疮。中医诊断:痤疮(肺经风热型)。治则:清热祛风,泻火解毒。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患处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片平铺于患处,把薄如蝉翼的棉片一角轻轻翘起,并用点火器快速点燃,棉片瞬间燃烧,转瞬火灭。根据患处脓包、囊肿的严重程度操作3~5遍。每次治疗以患处皮肤微微泛红、肤温微微升高为佳。每日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铺棉灸操作注意事项:在颜面部施灸时,应先整理患者头发,防止棉片引燃;操作时应尽量避免眼睑、阴部、乳头等部位;治疗应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术者注意调节自己的呼吸以防点燃的棉片飞起;操作过程中注意遮挡患者鼻部,避免艾灰吸入呼吸道。操作结束后将棉灰均匀涂抹于患处,嘱患者2~3 h后再清洁面部,用清水洗脸,禁用刺激性清洁剂,同时饮食应清淡,控制高热量、高糖食物的摄入,并规律作息。
 
2021年5月6日第4次就诊:患者额头及两侧脸颊散在红色丘疹较前减小,瘙痒、疼痛较前减轻,两颊脓包、囊肿形态较前减小,两侧脸颊可见大量色素沉着,纳可,眠差,口干,口臭,小便短赤,大便3~4日1次、质于,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继续铺棉灸治疗。
 
患者2021年5月8日因故未治疗,2021年5月13日第10次就诊:额头及两侧脸颊散在红色丘疹较前进一步好转,面部丘疹瘙痒、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两颊脓包基本痊愈,无新的色素、沉着产生,囊肿处皮肤基本平复,脓包面积进一步减小。患者近日因食辛辣食物,前额可见少量新红疹萌出,纳眠可,大便2~3日1次、质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继续铺棉灸治疗,并嘱患者清淡饮食,规律作息。
 
2021年5月18日第15次就诊:患者额头及两颊丘疹基本消失,两颊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囊肿、脓包基本平复,两侧脸颊仍有陈旧性色素沉着,但颜色较前稍有减轻,皮肤色泽淡红,纳眠可,大便2~3日1次、质黏,小便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嘱患者清淡饮食,调起居,畅情志。1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痤疮病名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3]此处阐述了痤疮的病因病机,认为风、寒、湿为主要病因,而郁为病机,以及痤疮由“皶”到“痤”的变化过程。《诸病源候论》对痤疮的大小、颜色等外形有详尽描述,如“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4],并认为痤疮发病与风、热、寒、饮酒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医宗金鉴·肺风粉刺》对痤疮的论述较为全面:“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5]可见痤疮的发病与风、湿、热、虚、郁有关,病机为肺经风热、湿热、阴虚、血热瘀滞、痰湿凝聚等,病位主要在肺、胃[6]。
 
赵立新教授认为,该患者素体阳热偏盛,此为内因;风热侵袭,邪热郁于肺经,化火入络,损伤腠理,此为外因;加之风邪善行不居,其性升发向上,使邪热蒸上,沿经络循行上至头面,熏蒸面部肌肤而发痤疮。肺主皮毛,形似华盖,是抵御外邪侵袭的第1道屏障。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受邪热侵袭,致使肺气瘀滞,宣发肃降不畅,火热之邪郁于皮肤而发病,形成痤疮。该患者痤疮位于面部,且丘疹色红,瘙痒疼痛,伴口渴喜冷饮,故诊断为肺经风热型痤疮。
 
痤疮属热证,自古就有关于“热证宜灸”与“热证禁灸”的争论,秦汉时期,《素问·骨空论》就提出“灸寒热之法”,提出热证可用灸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灸法应用于三阴经病中,并且在书中多次提及“火劫”“火逆”等误治变证,进而提出太阳表证与阳明实热证、阴虚内热证禁灸的观点。魏晋时期,出现了我国第1部灸法专著《曹氏灸方》,灸法治疗外科痈肿疮疡等已成为多数医家的共识[7]。隋唐时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灸法的内容,如用灸法治疗“痈疽疖肿”“风游热毒肿”“消渴”“失精失血”等,扩大了灸法的适用范围,还详细论述了施灸时的顺序、穴位等,促进了灸法的发展。金元时期,朱丹溪又进一步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认为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而灸法有攻有补,并把灸法用于热证的作用归纳为泄热排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3个方面[8]。针对《黄帝内经》提出的“五郁”治则,即“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近代针灸大师周楣声认为“火郁发之”是“热证宜灸”的临床依据,并在《灸绳》中指出:“寒热互治,正逆所由;寒热同治,反从可筹……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疗;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火郁宜发……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气行舟。”[9]其充分阐述了灸法适用于热证。
 
铺棉灸属于灸法范畴,具有借火助阳、开门泻邪、以热引热、解毒止痛等功效[10]。铺棉灸首见于清·邹存淦《外治寿世方》:“又,用新棉花扯如纸薄一层,量癣宽大,将棉花铺贴,用火向花上一点,顷刻燃尽,当即止痒,且并不焦痛,不须用药,极简,极效。棉花须用弹过者。倘再发,照治一回,断根。”[11]书中记载铺棉灸为治癣方法。铺棉灸经四川针灸名医杨介宾等探索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痤疮、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带状疱疹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赵立新教授认为,治疗痤疮时可利用引热外出的原理及其独特的直接接触皮肤非恒温波形的加热方式,使郁积于皮肤的邪毒快速消散,从而发挥解毒除湿、活血化瘀之功,促进局部皮损快速恢复[12]。铺棉灸有别于普通灸法,火力迅猛而短暂,不留瘢痕,不伤皮肤,适用于全身体表皮肤,灸后仅有皮肤潮红、轻微疼痛,皮肤能恢复如初,相对比较安全。铺棉灸治疗时,棉片在患处燃烧产生的瞬时高温不伤皮肤,可使患处腠理开泄,邪热有路径而出,起到以热引热之效。此外,棉片燃烧产生的高温可使患处细菌、病毒变性,其热量能通过皮肤、肌肉的渗透,促进该处血液循环及炎症的吸收,从而减轻炎症及疼痛;降低该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其屏障功能,防止痤疮复发。研究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温度的升高比较敏感,当温度达到一定阈值(49 ℃)时,活菌数呈直线下降[13]。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TRPV1)可被高于43 ℃的热刺激激活,从而消除水肿及炎症,加速疱疹结痂,促进神经修复。
 
铺棉灸疗法有泻实的作用,作用原理是“满则泄之”“盛则泻之”,适用于邪气正盛,而正气未衰之时,且出现“实”的表现。《灵枢·背腧》记载“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由此可见,灸法的操作手法影响临床治疗的补泻,“疾吹其火”类似于针灸治疗中的刺络放血,可达到“泻实”的作用。
 
此论点经后世医家继承并有了新的发展,刘完素认为在治疗外科阳证、热证时,“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并总结出引热外出、泻督脉、引热下行等多种灸法;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提出“灸法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进一步论证了艾灸补泻的操作手法,即根据病邪深浅及正气强弱而施以灸疗。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也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对此,赵立新教授认为铺棉灸在患处点燃后瞬间即灭,一熛而过,正是体现了其宣泄郁于皮肤邪热之功。铺棉灸产生的热量作用于皮肤,引蕴于腠理的邪热外出,而未循经入脏腑,避免助长脏腑邪热。另外,铺棉灸通过燃烧棉片,以火、热作用于患处皮肤,热能通瘀活络,火能散结,故铺棉灸能起到通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治疗本案患者时利用的正是铺棉灸“泻”实的功效,以此泄肺经郁热,泄皮肤蕴积毒热,宣散局部的气血凝滞,从而使热退、肿消、毒解、结散。赵立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铺棉灸操作时棉片的厚度在0.05~0.07 mm、面积小于15 cm×15 cm时,局部燃烧温度可控制在43~51 ℃,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且不会损伤局部皮肤[14]。
 
铺棉灸的主要材料——棉,有着“人类第二皮肤”的美称,棉的成分中92%~95%由纤维素构成,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纤维素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对皮肤无伤害。棉,甘温无毒,归心、肝经,可止血,《本草纲目》记载其“治血崩,金疮,烧灰用”。棉花燃烧后产生的棉灰对已破溃的痤疮有收敛的作用,并对痤疮引起的瘙痒亦能起收敛止痒的作用,此作用类似于中药的炭药止血敛疮之效。
 
综上所述,肺经风热型痤疮病因病机为患者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又外感风邪,内外邪热循经而上熏蒸颜面部所致。治疗时,赵立新教授认为虽然此证属于热证,但遵循“热证宜灸”的理论,运用铺棉灸借火助阳、开门泻邪、以热引热、解毒止痛的功效,以开泄腠理、以热引热,使皮肤所滞邪热有路可泄。棉花质地轻巧,铺棉灸一熛而过体现了中医灸法“在皮治皮”“火郁发之”的治疗思路。棉片燃烧产生的瞬时高温可使病变部位细菌、病毒变性失活,并加快患处水肿及炎症的消除,加速皮肤愈合,增强皮肤抵抗力。铺棉灸治疗痤疮时,可利用棉片燃烧产生的棉灰起收敛止痒的功效,加速患处脓包、囊肿收敛。此外,患者阳热偏盛,嘱其忌辛辣食物,规律作息,以防复发。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邱燕萍 赵立新 李信旺 郭欢沁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省中医院
Tag标签: 痤疮(13)粉刺(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