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荨麻疹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慢性荨麻疹刺络放血配合消风散治疗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02-05
刺络放血配合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是一种常见 的皮肤病,病程长短不一,多见白天消退、夜间发作, 病发时患者往往瘙痒难忍,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 良影响。 西医治疗药物多以抗组胺类为主,重症者需加 用激素药物,虽见效快,但停药后易复发,且患者需要 长期服药,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欠理想 [1] 。 近年来, 利用中医药治疗 CU 的优势突出,得到临床的高度认可, 中医学认为此类患者由于病情迁延不愈,多见为血虚 风燥证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性风团在午后或夜间 加重,皮损反复发作、 时隐时现,风团位置不定处,骤起 骤退不留痕迹,患者多伴有口干、 心烦易怒、 舌红少津、 手足心热、 脉沉细 [2-3] 。 近年来有研究 [4] 指出,采取针药 并用的方式治疗 CU,功效更为理想。笔者采用刺络放 血疗法配合口服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CU患者75例, 并与单纯口服消风散治疗 75 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例血虚风燥型CU患者均为2016年1月至2017 年 1 月大庆市中医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 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每组 75 例。治疗组中男 41 例,女 34 例;年龄最 小20岁,最大56岁,平均(36±5)岁;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 3 年,平均(1.58±0.19)年。对照组中男 40 例, 女 35 例;年龄最小 20 岁,最大 55 岁,平均(36±5)岁; 病程最短 4 个月,最长 3 年,平均(1.57±0.17)年。两 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 [5] 中关于 CU 的临床诊断标准,即皮肤 划痕试验呈阳性;发病急骤,皮损发生部位不定处,为 白色或红色风团,大小不等,形状不一,边界清晰,时隐 时现,骤起骤退,不留瘢痕,可成批出现;患者自觉瘙痒 剧烈,伴灼烧感,部分患者可伴畏寒、 怕热、 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等症状。

1.2.2 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中医辨证分型中关于血虚风燥型的诊断标 准 [5] ,症见身体瘙痒,搔之见红斑隆起,可堆累成片,形 状如豆瓣,忽隐忽现,发无定处,消退后无痕迹,迁延日 久,反复发作,午后或夜间加剧;患者可同时伴手足心 热、口干、心烦易怒、脉沉细、舌质红少津。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②皮损反复发 作,每星期发作>2 次,连续发作≥6 星期;③自愿签署 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伴全身性症状患者; ③物理刺激引起的荨麻疹、遗传血管性水肿、皮肤划 痕症等患者;④伴心脑血管疾病、 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不全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⑥伴严重精神疾病患 者;⑦合并其他类型皮肤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消风散加减治疗。基础方剂为丹参 15 g,水 牛角 20 g,鸡血藤 15 g,生地黄 20 g,僵蚕 9 g,刺蒺 藜15 g,地骨皮15 g,乌梢蛇10 g,蝉蜕9 g,白鲜皮15 g, 桑白皮 15 g,首乌藤 10 g,紫荆皮 15 g,炙甘草 6 g。 瘙痒难忍者,可加白鲜皮 20 g,刺蒺藜 20 g;风团红肿 甚者,可加丹参 20 g,生地黄 30 g,牡丹皮 15 g;口干 喜饮者,可加玉竹 15 g,知母 20 g;难以入眠者,可加酸 枣仁 20 g,首乌藤 20 g;迁延日久者,可加蜈蚣 3 g 或 全蝎 5 g,乌梢蛇 12 g。每 2 d 口服 1 剂,以水煎服, 煎至 900 mL,每日分 3 次温服,每次服 150 mL,连续服 用 4 星期。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 取血海、 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风池、膈俞。患者取舒适体 位,将穴位充分暴露,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无菌三棱 针进行点刺,对每个穴位进行挤压,出血 3~5 滴后,使 用消毒棉球对针孔位置进行压迫止血,每次治疗选用 4 组穴位,穴位交替使用。 每星期治疗 3 次,连续治疗 4 星期。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于早晨收集患者静脉血样本, 检测血中免疫球蛋白 E(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值; 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血清补体 C3、C4 水平及血清学因子 IL-2、IL-4 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 由上海北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此外,观察两组治 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3.2 疗效标准

参考《荨麻疹》 [6] 中 5 项评价指标进行疗效评定, 具体项目及评分标准见表 1。疗效指数=[(治疗后分 数-治疗前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痊愈:疗效指数≥90%。
显效:疗效指数为 70%~89%。
有效:疗效指数为 30%~69%。
无效:疗效指数<30%。

表 1 CU 疗效评价 5 项指标及评分标准

评价指标 0 分 1 分 2 分 3 分
瘙痒程度 无 轻微瘙痒 瘙痒较重 瘙痒难忍
风团数目 无 1~6 个 7~12 个 >12 个
风团持续时间 0 h <1 h 1~12 h >12 h
风团最大直径 0 cm <1.5 cm 1.5~2.5 cm >2.5 cm
每日风团 发作次数
无 1 次 2~3 次 >3 次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 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 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以 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 100.0%和 86.7%, 对照组分别为 80.0%和 52.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 计学意义( P <0.05, P <0.01),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和 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 2。

表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 75 41 24 10 0 86.7 1) 100.0 2)
对照组 75 23 16 21 15 52.0 80.0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 <0.01, 2) P <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清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清学指标(IgE、嗜酸性粒细胞 值、C3、C4、IL-2、IL-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血清学指标与同组治疗 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治 疗后 IgE、嗜酸性粒细胞值及 IL-2、IL-4 水平与同组 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 治疗后各项血清学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清学指标比较 ( x ± s ) 血清学指标
治疗组(例数=75) 对照组(例数=75)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IgE(IU/mL) 281.55±82.78 148.75±38.56 1)2) 301.54±84.23 205.08±57.70 1)
嗜酸性粒细胞值(×10 9 /L) 0.54±0.06 0.22±0.05 1)2) 0.52±0.09 0.34±0.05 1)
C3(g/L) 1.06±0.11 1.22±0.14 1)2) 1.07±0.12 0.27±0.03
C4(g/L) 0.27±0.03 0.37±0.05 1)2) 0.26±0.03 0.28±0.04
IL-2(ng/mL) 2.46±0.36 4.60±0.82 1)2) 2.36±0.30 3.78±0.65 1)
IL-4(ng/mL) 1.33±0.28 0.77±0.14 1)2) 1.31±0.24 0.91±0.16 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对照组比较 2) P <0.05 3.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脱落 病例。

4 讨论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游风”“风疹” 的范畴,《证治准绳·风门》:“夫邪热客于皮肤,遇风 寒所伤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 搔之则成疮。 ”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剧烈,随即出 现风团,多呈苍白色或鲜红色,也可为正常肤色,少数 患者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 [7-10] 。 CU 的发病机制复杂,至 今尚未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食物添加剂、 食 物、药物、吸入物、昆虫叮咬、感染、精神因素、物 理因素、内分泌改变、遗传、内科疾病等因素有关, 发病与免疫系统相关机制有密切关系 [11-14] 。西医治疗 多数以抗组胺药物为主,见效迅速,但停药后易于复发, 且长期使用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甚至对中枢神经 系统也有不良影响,故安全性因素使得人们无法长期使用该类药物治疗 [15-18] 。

近年来,中医学治疗 CU 已得到临床认可,中医学 认为此病主要是血虚生风、 禀赋不耐、 气虚卫外不固, 风邪入侵而引起,治疗多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 的原理 [19-22] ,运用祛风止痒、 益气养血为主的方剂, 可辨证加减,方剂使用灵活,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安 全性较高。 本研究中采用的消风散方剂,主要具有清热 除湿、疏风止痒、活血养血之功。但此病一大特点是 易于反复发作,中医学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病情迁延不愈过程后,可形成不同程度的血脉瘀滞, 而刺络疗法则是祛瘀通络的最好方法之一。刺络疗法 最早在《内经》中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提 出了“菀陈则除之,去血脉也”和“凡用针者,虚则实 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的针刺原 则 [23] 。 本研究中在使用中医经典方剂消风散的基础上, 加用了刺络疗法治疗。《针灸资生经》中指出曲池是 治疗瘾疹的要穴,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合土穴,为 多气多血之经,具有调和气血、疏风解表、祛邪热、止 痒等作用,取之放血可清除肌肤之瘀热;三阴交能调冲 任气血;血海穴属于足太阴脾经穴,可以调全身气血。 诸穴合用,能使气血流通,疏通经络,释放出瘀滞之血, 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4-25] 。另外,肺主皮毛,再取血会 膈俞进行刺络放血,能内通气血,外疏皮毛,从而缓解 此症的皮肤瘙痒症状 [26] 。

现代医学认为 CU 与免疫系统相关指标有密切关 系,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 [27-30] 。因此,临床多以检 测血清学指标 IgE、嗜酸性粒细胞值、C3、C4、IL-2、 IL-4 水平来评价疾病发病、疗效及预后。IgE 吸附于 肥大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就会在细胞表面产生抗原 抗体反应,自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及其他药理活性物 质,形成风团 [31] ;C3、C4 作为补体系统的重要分子,相 关研究已证实其介导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脱颗 粒过程,CU 患者血中的免疫抗原会结合形成复合物, 激活人体的补体系统,从而消耗 C3、 C4 水平,故此类患 者的 C3、C4 水平会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因此检测其水 平变化可作为评价疾病进程及疗效的指标之一 [32] 。既 往研究表明,CU患者免疫机制的主要改变中,以T淋巴 细胞功能失衡比较明显,其中 IL-2、IL-4 是 Th1/Th2 失衡的关键因子,是 Th 细胞进行免疫调控的中心环节, 也是引起变态反应的直接因素,在整个 CU 发病、进展 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研究还显示,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曲池、 风池等穴能提高 T 淋巴细胞亚群、 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增强机体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对调 节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有显著的作用,使高值下降,低 值升高,正常值维稳,有针对性地改善此类患者失衡的 免疫机制,全面提高疗效 [33-34] 。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 组采用针药并用治疗后,上述血清学标志性指标均得 到显著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可见此法能调节 T 淋巴细胞的功能,提高 C3、 C4 的活性,改善 Th1/Th2 比例的失衡情况,同时提 高 IL-2 的活性以改善免疫监视功能,降低 IgE、IL-4 水平以纠正免疫紊乱,从而减轻 I 型变态反应,收“菀 陈则除之”之功,标本兼治,内外同调,与相关研究报 道 [35-37] 的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刺络放血疗法配合消风散治疗血虚风 燥型 CU 效果理想,可有效缓解各种临床症状,改善患 者血清学指标,安全可靠,值得深入研究。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孙玉虹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