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腮腺疾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火针治疗面瘫,周围性面瘫,调整气血的偏盛偏衰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09-02
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 所致的面肌麻痹, 其临床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 不能皱 眉、 口眼歪斜和鼓腮漏气等, 可伴有听觉改变、 舌前味 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症状, 该病患者有面部受凉 史, 出现畏风恶寒、 舌苔薄白且脉弦缓等症候, 中医将 其归属为风寒型面瘫 [1 ] 。其患者恢复期的治疗常使 用抑制炎症和营养神经等药物, 并联合物理疗法进行 对症支持治疗, 但预后情况欠佳 [2 ] 。中医认为风寒型 周围性面瘫是面部脉络为寒邪侵袭、 经气阻滞、 阳气不 能帅血濡养肌肤所致, 治疗宜以祛风散寒、 助阳益气、 温经通络为主。而火针疗法通过刺激局部邪气所犯之 处, 起到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 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有 研究提及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可鼓舞正气, 调整气血 的偏盛偏衰, 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3 ] 。本研究就我院使 用火针联合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 分析其 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6 月至 2017 年 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20 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符合《针灸 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2011 年)》 [4 ] 中关于周围性面瘫 恢复期的诊断, 并均经 Schirmer 流泪试验和肌电图检 测确诊。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随 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 60 例, 对照组中男、 女 患者分别为 37 例和 23 例, 平均年龄为(40. 5 ± 7. 9) 岁, 平均病程为(9. 07 ± 1. 16)天。观察组中男、 女患 者分别为 35 例和 25 例, 平均年龄为(39. 9 ±8. 1)岁, 平均病程为(9. 15 ±1. 13)天。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及病程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具 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 18 ~60 岁, 处于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者; ②遵从医嘱, 坚持完成治疗, 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无相 关药物过敏史;④了解所涉及操作的利弊, 自愿参与研 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

1. 3 排除标准

①合并肝、 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危及生命者; ②合并腮腺炎、 后颅窝病变或其他颅面部严重疾病者; ③晕针、 晕血, 对针具过敏或对针灸持怀疑态度, 无法 配合针灸治疗者。

1.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药物和物理治疗, 药物 给予维生素 B 1 片(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 号:国药准字 H42020611, 规格:10 mg), 每次 10 mg, 1 日 3 次, 口服, 疗程为 30 日;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 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3021207, 规格:5mg), 每次 5 mg, 1 日 3 次, 口服, 疗程为 30 日。 物理治疗采取华谊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上海华谊医 用仪器有限公司, 生产许可证:沪食药监械生产许 20000501 号), 将贴片置于患者患侧脸部的地仓、 阳 白、 四白等穴位, 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 每次 15 ~ 20 min, 隔日 1 次, 共治疗 15 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火针疗法, 患者 取仰卧位, 消毒针灸部位, 取穴攒竹、 鱼腰、 地仓和足三 里, 并进行标识, 针灸器具选用 0. 5 mm 钨锰合金细火 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 使用 75% 酒精消 毒后使用酒精灯对针体进行加热, 操作者右手握笔式 持针, 针尖和部分针体插入火焰中, 烧针以通红为度, 使用散刺法快速地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 刺入深度控 制为 3 ~ 5 mm, 然后敏捷地将针拔出, 时间控制为 0. 5 s, 最后用棉球按压针孔, 叮嘱患者当天不能搔抓 且不能洗澡。隔日 1 次, 共治疗 15 次, 治疗时间与物 理治疗时间错开安排。

1. 5 观察指标

1. 5. 1 临床疗效 治疗结果分为治愈、 显效、 有效和 无效, 以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定系统得分 [5 ] 为主要参 考指标。治愈为 Sunnybrook 得分 85 ~100 分, 口眼歪 斜、 面部板滞和畏风恶寒等症状消失;显效为 Sunny- brook 得分 70 ~84 分, 口眼歪斜症状消失, 但患侧尚有 轻度麻木感;有效为 Sunnybrook 得分 55 ~ 69 分, 口眼 歪斜、 面部板滞和畏风恶寒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为 Sunnybrook 得分未达 55 分, 口眼歪斜、 面部板滞和畏 风恶寒等症状无变化。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 治 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统计时间为 治疗后 1 个月。

1. 5. 2 中医症状积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6 ] 中的相关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后对所有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评分, 主要评分的中医 症状包括口眼歪斜、 面部板滞、 畏风恶寒和舌苔薄白共 4 个主要症状, 各个项目评分为 0 ~ 3 分, 症状严重程 度与项目得分呈正相关, 评定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 1 个月。

1. 5. 3 Sunnybrook 面神经系统评分 根据 Sunny- brook 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评分 [5 ] , 包括静态分、 联动 分和随意运动分 3 个项目, 得分为 0 ~ 100 分, 分值越 高面神经功能越好, 评定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 1 个 月。

1. 5. 4 面神经传导相关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 DISA2000 型肌电 - 诱发电位仪(上海斯欧医疗器械有 限公司)监测患者面神经 M 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 操 作者在患者额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敷贴 电极一面, 另一面置于前额正中皮肤表面, 通过 1 次/s 的超强脉冲电流刺激面神经出茎突孔处, 监测并记录 运动诱发动作电位起始处的 M 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 监测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 1 个月。

1. 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正规的 SPSS18. 0 统计软件进行 处理, 非正态分布资料行自然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后 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 珋 x ± s 表示, 比较采用 t 检 验;计数数据用率表示, 采用 χ 2 检验。以 P≤0. 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 率明显更高, 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 05)。见 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率(%)
对照组 60 13(21. 67) 19(31. 67) 17(28. 33) 11(18. 33) 81. 67
观察组 60 22(36. 67) 26(43. 33) 9(15. 00) 3(5. 00) 95. 00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口眼歪斜、 面部板滞、 畏风恶寒和舌苔 薄白等四类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两组治疗后的口眼歪斜、 面部板滞、 畏风 恶寒和舌苔薄白积分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 < 0. 05), 观察组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见表 2。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 Sunnybrook 评分比较 治疗前的 Sunnybrook 评分比较,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的 Sunnybrook 评分均较治 疗前显著升高,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5), 且观察 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 Sunnybrook 评分比较(珋 x ± s,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60 30. 91 ±5. 25 68. 98 ±9. 50 ▲
观察组 60 31. 08 ±5. 19 76. 31 ±8. 78 ▲#
t — 0. 178 4. 389
P — 0. 859 0. 000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2. 4 两组治疗前、 后面神经 M 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 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额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和上唇方 肌 M 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两组治疗后的额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 和上唇方肌 M 波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 运动潜伏期显著降低(P <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 额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 M 波波幅和运 动潜伏期均优于对照组(P <0. 05)。见表 4。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致的面 瘫, 包括核性和核下性面神经麻痹, 它并非独立疾病, 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 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 障碍为主要特征, 常见病因为颅内疾患、 颅颌面外伤和 头颈部肿瘤等 [7 ]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尚无特效疗法, 其慢性期患者治疗以营养神经、 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为主, 常使用药物联合物理疗法, 但患者经治疗后仍有 面部表情不自然、 味觉缺失等情况, 临床疗效欠佳 [8 ] 。 中医典籍虽周围性面瘫这种病症, 但根据其面部 板滞、 紧麻畏寒和苔薄脉弱的特点将其归属为“口僻” “歪嘴风” 和“口眼歪斜” 等范畴 , “邪之所凑, 其气必 虚” , 其病因为人体正气不足, 以虚为本, 风、 痰、 瘀为 表, 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脉络、 痰浊阻滞经络所致 [9 ] 。

中医根据周围性面瘫的症候特点将其分为风寒型、 风 热型和气血不足型, 其中,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最为常 见, 为风寒袭表, 腠理不固, 营卫失和致使气血痹阻, 筋 脉失养, 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病, 治疗宜以温经散寒、 疏 通脉络、 祛风散邪为主 [10 ] 。而火针疗法治疗该病自古 有之,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针灸群英》 曰 :“盖火针 大开其针孔, 不塞其门, 风邪从此而出” [11 ] 。它将特制 的针具用火烧红后, 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 借助 火力温热刺激, 激发经气, 疏通气血, 达到增强人体阳 气和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 对 寒症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 [12 ] 。本研究观察了火针对 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 并分析其对患者面神 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口眼歪斜、 面部板滞、 畏风恶寒和舌苔薄白等四类中医症状积分 均明显少于各组的治疗前积分, 且观察组的四类中医 症状积分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观察组治疗 总有效率和治疗后的 Sunnybrook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 照组。这说明火针联合西医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 复期患者疗效显著, 对患者风寒证的症候有明显改善 功效, 显著提高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这是因为本研究 火针所取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中, 额切际处, 火针疗之 可引热外达、 通经活络、 开门祛邪;鱼腰位于额部, 瞳孔 直上, 眉中处, 可升阳举陷、 温经散寒、 疏风通络;地仓 位于口角旁开 0. 4 寸, 上直对瞳孔, 可助阳益气、 祛风 散寒、 舒筋活络;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 犊鼻下 3 寸, 可 温阳散寒、 补益气血、 宽中理气 [13 ] 。诸穴共奏可引热 外达、 借火助阳、 驱除寒邪、 温经通脉且舒筋活络, 进而 有效缓解风寒证症状, 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现代病理研究表明, 周围性面瘫神经损伤为同侧 下运动神经元, 其角膜反射减退甚至消失, 瘫痪分布以 肌群为主, 其肌张力降低, 呈弛缓性瘫痪, 致使神经传 导异常, 神经电位出现缺失。典型表现为运动诱发动 作电位起始处的 M 波波幅显著降低和运动潜伏期出 现延长。故 M 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可准确地反映面 神经传导功能的损害程度, 可以有效地对病情进展情 况及预后状况进行反映。在本研究中, 治疗后观察组 患者的额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 M 波波 幅和运动潜伏期均优于对照组, 这说明火针联合西医 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可有效改善面神经 异常的 M 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 恢复。这是因为火针对腧穴的针刺效果可改善局部组 织水肿、 渗出、 粘连及挛缩等病理改变, 使粘连板滞的 组织得到疏通松解, 加快微循环, 促使受损组织和神经 细胞的重新修复, 改善异常的神经传导 [14 ] 。且火针携 高温直达穴位, 产生的传入冲动激活面部神经元, 提高 神经细胞兴奋性, 改善面部异常的 M 波波幅和运动潜 伏期, 恢复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 从而有利于面瘫症状 的恢复 [15 ] 。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任景 俞华 李俐依 李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