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腮腺疾病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周围性面瘫,吊线风,中医验方配合针刺治疗该病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8-21
桂枝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33例
 
中医称周围性面瘫为“口?”“吊线风”[1], 多由卫阳不固, 络脉空虚, 风寒之邪侵袭, 经脉失于濡养导致肌肉迟缓不收所致, 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等。目前西医多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抗炎等治疗为主, 中医多以针刺配合药物治疗, 方剂多以牵正散加减为主。通过以上治疗后, 85%的患者可在2个月内治愈, 对病程超过3个月仍未见恢复或未显著恢复的, 称为顽固性面瘫, 治疗不当时可遗留后遗症[2]。笔者治疗顽固性面瘫, 临证多以调营卫、和气血之法为主, 并以桂枝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该病,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广州市中医医院、英德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3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19例;年龄23~70岁;病程均在2个月以上。
 
1.2 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病学》[3]中面瘫的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中枢性面神经损伤者;年龄>70岁者;孕妇、肿瘤或严重内科疾病者;不能接受针刺治疗者;肌电图显示面神经坏死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局部取穴:颊车、下关、地仓、太阳、翳风、颧髎、太白、人中、迎香;肢体穴位:足三里、公孙、上巨虚、下巨虚、脾俞、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焦顺发头穴:对侧运动区下2/5。根据取穴原则, 一般取穴不超过10个, 每日更换取穴, 防止穴位疲劳。常规针刺深度, 每次留针30 min, 行平补平泻法。
 
2.2 红外线
使用TDP照射患侧面部, 以局部有热度为宜, 每次30 min。
 
2.3 中药治疗
基本处方:桂枝12 g, 白芍9 g, 甘草片6 g, 生姜6 g, 大枣6 g, 地龙6 g, 葛根9 g。随证加减:气虚不足者, 酌加红参片、当归、川芎、阿胶 (烊化) ;脾不升清者, 酌加党参片、人参、黄芪、升麻、柴胡;阴虚有热者, 酌加生地黄、牡蛎、钩藤、麦冬、玄参;肺胃热盛者, 酌加枇杷叶、黄芩、石膏、知母、麦冬;痰湿内阻者, 酌加薏苡仁、法半夏、陈皮、茯苓;瘀血阻络者, 酌加桃仁、鸡血藤、川芎、丝瓜络、干益母草。
 
针刺、红外线每日1次, 每周治疗5次, 休息2 d。中药每日1剂, 每周服用7剂。共治疗2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表情自如, 谈笑无口眼?斜, 饮食正常;有效: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 做极度鼓腮或龇牙时有轻微口?;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3.2 结果
33例患者中痊愈16例, 有效17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35岁, 诊断为周围性面瘫3个月余。于夜睡时外感风寒后突发, 曾在某中医院就诊, 经颅脑MRI等相关检查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曾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营养神经、抗病毒及针刺、中药等治疗, 治疗3个月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就诊时左眼闭时白睛外露明显, 额纹及鼻唇沟变浅, 鼓腮吹气力弱, 伴有右眼不自主抽搐, 恶风, 多汗, 无头晕头痛, 无恶寒发热, 无口干口苦, 纳眠可, 月事1个月两潮, 经期正常, 经量可, 行经时少腹隐痛, 色黑伴有血块,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重按无力。治疗原则:调和营卫, 益气养血活血。以桂枝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桂枝12 g, 白芍9 g, 甘草片6 g, 生姜6 g, 大枣6 g, 牡蛎12 g (先煎) , 当归9 g, 川芎9 g, 红参12 g, 干益母草15 g, 地龙6 g, 葛根9 g。每日1剂, 早晚分服。针刺处方:双侧取太阳、足三里、血海;健侧取地仓;患侧取阳白、太白、翳风、人中, 常规针刺, 行平补平泻法, 留针30 min, 隔日针刺1次。上方服用15剂, 针刺8次, 基本痊愈。
 
5 体会
中药处方组成原则:①调营卫, 和气血。周围性面瘫多由风邪夹杂寒、湿、热外邪侵入, 卫表不固, 络脉空虚, 导致局部气血痹阻, 筋脉失于濡养。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认为太阳主肤表而统营卫, 外邪袭表引起营卫不和的病理反应为太阳病, 重点指出太阳病属于营卫不和, 而营卫不和却不止于太阳病。依据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 治疗应扶卫益营, 调和营卫, 以桂枝汤为宜。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 主要功效为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因此笔者临证多以桂枝汤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②久病多瘀, 善用走窜通络之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初为气结在经, 久病则血伤入络”“凡久病从血治为多”。前人多认为久病入络, 因此临证时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僵蚕、全蝎、地龙等。③久病多虚。大凡病程日久, 正气耗损, 病多转虚, 故前人有久病多虚之说。顽固性面瘫患者, 尤其年老体弱、产妇、幼儿多有虚弱之证, 则随阴阳气血不足以补之。④引经报使。足阳明经走行大部分布散于面部, 故病位在足阳明胃经。因此, 临证时多加葛根、升麻、白芷等, 引药物至病所。
 
针刺治疗原则:①重视顾护脾胃之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升清, 气血充足, 则筋脉有养, 因此临床多选取足三里、公孙、上巨虚、下巨虚、脾俞、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健脾益气, 养血调血。②取穴少而精, 双侧取穴。面部取穴少, 每次不超过6个, 旨在疏通局部经络, 并交替取穴, 配合双侧取穴。③候气来复。《黄帝内经》曰:“其久病者, 有气从不康, 病去而瘠, 奈何?岐伯曰……化不可待, 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 血气以从, 复其不足, 与从其同, 养之和之, 静以待时。”隔日针刺1次, 配合中药, 待气来复。
 
本科室长期从事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损伤性疾病, 并经过长期反复临床实践证实, 桂枝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 可以明显缩短病程, 减少患者心理负担, 提高痊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奕, 邸富荣.陈全新治疗热毒伤络型面瘫50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5 (2) :154-155.
[2]陈滨海.难治性面瘫治从阳明与瘀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 (06) :393-394.
[3]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35-33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赵奕
Tag标签: 面瘫(46)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