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穴位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八会穴在经络腧穴中为特定穴 骨会穴名的争议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4-09
八会穴之骨会争议研究
 
八会穴在经络腧穴中为特定穴, 是脏、腑、筋、脉、骨、髓、气、血之精气会聚之处, 因其与所属脏腑组织的生理特性关系密切, 故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八会穴之名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 脏会季胁,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 血会膈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三焦, 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 取其会之气穴也”。其中, “骨会大杼”即言骨之精气会于大杼, 因此骨会大杼之说一直沿用至今。但对此说法, 后世医家争论不断。由于大杼穴在临床治疗骨性疾病时, 其应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明显不及大椎穴, 且从一些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报道中发现, 大椎穴无论是在经络归经、局部解剖还是在生理功能、临床应用上似乎都更接近于骨会的特点, 故笔者认为, 大椎比大杼更适合成为骨会。关于骨会究竟是大杼还是大椎, 笔者查阅大量文献, 从多个角度对其现状进行辨析。
 
骨会穴名的争议
1.八会穴骨会起源 八会穴骨会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
 
2.古代医家对骨会大杼之见 《难经本义》[1]首次对“骨会大杼”提出注解:“骨会大杼, 骨者髓所养, 髓从脑下注于大杼, 渗入脊心, 下贯尾骶, 渗诸骨节, 故骨之会皆会于此”。《难经集注》[2]认为骨会为“在项后第一椎两旁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的大杼穴。此外, 《针灸大成》[3]、《难经悬解》[4]、《针灸资生经》[5]等均认为骨会大杼。
 
3.古代医家对骨会大椎之见 《类经图翼》[6]载:“大椎, 督脉穴。肩脊之骨会于此, 故曰骨会, 肩能任重, 以骨会大椎也……大椎为骨会, 骨病者可灸之, 主治五劳七伤……背膊拘急, 颈项强而不得回顾”。《古本难经阐注》[7]则引用了“大椎, 督脉穴。肩脊之骨会于此, 故曰骨会”, 《针灸集成》[8]亦同意此观点而同样有“大椎为骨会, 骨病者可灸之, 主治五劳七伤”之说。日本人原昌克[9]明确指出:“《难经》云, 骨会大杼, 似指大椎”。此外, 在《脉诀难经太素评林·四十五难八会图》[10]中, 骨会大杼正画在督脉的大椎穴上。
 
4.现代医家对骨会大杼之见现代学者李瑞超等[11]经查阅古籍资料, 从多方面考证后认为大杼为骨会穴, 且现代针灸学教材仍然沿用着骨会为大杼的理论[12]。
 
5.现代医家对骨会大椎之见黄竹斋《难经会通》[13]在注解《难经·四十五难》骨会时认为“骨者, 身之干也。大椎穴, 在第一椎上陷中, 三阳督脉之会。骨者髓所养, 髓从脑下注于大椎, 渗入脊心下贯尾骸, 渗诸骨节。诸骨自大椎檠架往下支生, 故骨会大椎”。程莘农与其弟子郑其伟[14]、杨介宾[15]、何爱华[16]、宋直昇[17]、邓陈英[10]、王启才[18]等现代医家从穴名、解剖、经络、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亦不约而同地认同骨会大椎的观点。
 
从多个角度辨析骨会穴名
1.从命名分析 古代文字没有现代丰富, 故中医古籍中通常会有一字多用的情况。《灵枢·癫狂》[19]云:“筋癫疾者, 身倦挛急, 刺项大经之大杼脉”, “项大经”为督脉;“大杼脉”指大椎穴 (因大椎亦名杼骨, 故大椎别名为大杼) 。《难经古义》[20]:“骨会大杼, 督脉大椎穴 (非背部第二行大杼穴, 杼, 古脊骨名, 故杼椎皆通用) ”。沈彤云:“项大椎之下, 二十一节, 通曰脊骨……第一节曰脊大椎, 形如杼骨, 故亦曰杼骨”[21]。《和汉三才图会》[22]明确将大杼作为大椎的别名载入书中。《经穴汇解》[8]:“骨会大杼, 似指大椎……椎骨又名杼骨。后人遂混称大椎为大杼、大全等。大杼一名百劳”。《类经》[23]载:“大椎 (一名百劳) ”。大椎古称“百劳”, 大杼别名亦为“百劳”, 且一些医家视“杼”与“椎”为同义字而常常混称, 故可见, 对大杼、大椎以及百劳等概念, 从古代起就开始混淆了, 所以古代医籍中的“骨会大杼”便显得较为混乱, 使得骨会是大杼还是大椎成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从经络学说分析 《针灸甲乙经》[24]载:“大椎穴, 在第一椎上陷中, 三阳督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5]又补充了“手足”二字, 故手足三阳经都与大椎相通。手足三阳脉经气与大椎交通集中后又渗诸骨节, 且大椎属于督脉, 督脉上循至风府入脑, 这与《难经会通》一书中对骨会的说法完全吻合。而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针灸甲乙经》[24]描述其“在项第一椎下两旁, 各一寸五分陷中”, 为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在《奇经八脉考》[26]中认为其为手足太阳、督脉、少阳之会。由此可知, 与大杼交会的经脉欠缺手足阳明经, 无法做到“渗入脊心, 下贯尾骶, 渗诸骨节”。所以从经络角度来看, 大椎比大杼更符合骨会穴的要求。
 
3.从解剖位置分析 骨会作为八会穴之一, 为骨之精气会聚之处, 故其与骨的关系极为密切, 并可影响其生理功能。就人体骨头的分布和脊椎的排行来看, 骨会穴应当在骨骼整体位置的中央比较合适。腧穴定位上, 大杼穴位于背部, 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左右各一穴。大椎穴位于脊柱区,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因其位于颈胸椎交接处且两侧有肋骨和其它骨骼的分布, 这些骨骼的互相连接, 在支撑人体的重力及维持人体运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由此看来, 大杼位于杼骨之端, 而大椎正当脊柱中央, 着脊骨而不动, 其可上承头部, 下启诸骨, 因此较大杼而言解剖位置更佳, 亦符合“诸骨自大杼檠架往下支生”的记载。
 
4.从生理功能分析 从生理上而言, 肾藏精、主骨、生髓, 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主要依赖于脊柱、关节及骨之强劲与脆弱。故只有肾中精气饱满, 骨髓才会生化有源, 骨才能得到髓的滋养, 而八会穴之骨会亦是遵循这一理论的。
 
大椎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大椎所属的督脉与足少阴经的联系。《灵枢·经脉》[19]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上股骨内后廉, 贯脊属肾, 络膀胱”, 可见肾脉通于长强穴, 而长强穴与大椎穴同属督脉, 一个在上, 一个在下, 大椎穴通过同属督脉的长强穴而与主骨的肾脉经气相通互灌。肾藏精, 精生髓, 《灵枢·海论》[19]云:“脑为髓之海”。故“髓聚于脑”, 所以髓生骨则必先从脑向下灌注, 首先经过并填充于大椎穴, 再由大椎“诸阳之会”后才能将其分布于手足三阳经从而由髓生骨, 也符合《难经会通》中对骨会穴的描述。大椎与肾经、髓的这种关系, 为骨会大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于大杼而言, 《灵枢·海论》[19]记载:“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其输上在于大杼”, 《灵枢·动输篇》[19]又记载:“冲脉者, 十二经之海也, 与少阴之大络, 起于肾下……并少阴之经, 下入内踝之后”。所以大杼通过冲脉与肾经相关联, 进而与骨相关。但从其解剖位置及其交会经脉, 并不能看出其与髓的关系, 故从生理上分析, 大椎比大杼更适合成为骨会穴。
 
5.从治疗手段分析 骨会穴, 顾名思义主治一切骨病, 如颈项强痛、腰腿疼痛等症。从穴位治疗手段来看, 主要分为针和灸。但很多古籍中却有大杼穴“禁灸”一说, 如《明堂经》[24]、《针灸资生经》[5]、《类经》[23]、《普济方·针灸》[27]。而大椎穴却未有“禁灸”之说, 反而更有灸百壮之说, 张介宾在《类经》[23]中更是直言:“大椎为骨会, 骨病者可灸之”。灸法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其在激发经气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如果大杼穴作为骨会穴却被禁灸的话, 便不宜作为临床治疗骨病的备选穴位。而大椎穴除了能调整局部颈椎状态外, 还能调节整体机能, 更有研究证实其比其他穴位更易得气。因其为诸阳之会, 而督脉又为阳脉之海, 总领诸阳经, 故温灸大椎可振奋督脉阳气, 既引清阳上行, 疏通督脉气血, 又可引督脉之气补他经经气之不足, 温热感鼓动经气通过大椎直达四肢, 从而通经止痛、活血散瘀、填精益髓, 充分发挥骨会穴治疗骨性疾病的作用, 真正做到了“渗入脊心, 下贯尾骸, 渗诸骨节”。
 
另外, 笔者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1960年1月至2017年10月的中文文献分别以“大杼”“大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获取其中以大杼及大椎为治疗穴位治疗骨性疾病的文献, 查阅该类文献发现:以大杼为关键词的中文文献共726篇, 其中以大杼为治疗穴位治疗骨性疾病的共355篇, 所占比重为48.9%, 以大椎为关键词的中文文献共270篇, 其中以大椎为治疗穴位治疗骨性疾病的共57篇, 所占比重为21.1%。通过对以大杼为治疗穴位治疗骨性疾病的355篇文献以及以大椎为治疗穴位治疗骨性疾病的57篇文献的阅读, 笔者对运用大杼为主穴及配穴治疗骨性疾病以及运用大椎为主穴及配穴治疗骨性疾病的文献进行归类, 结果见表1。

 表1 运用大杼、大椎为主配穴治疗骨性疾病的情况 (篇)
 
可见, 以大杼为主穴治疗骨性疾病的文献占89.1%, 以大杼为配穴治疗骨性疾病的文献占10.9%, 以大椎为主穴治疗骨性疾病的文献占96.2%, 以大椎为配穴治疗骨性疾病的文献占3.8%。
 
6.从穴位主治方面分析 从穴位主治方面来看, 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 为足太阳手少阳经之交会穴, 古籍中记载其主要用于相关骨性疾病的治疗, 如《素问·骨空论篇》[28]:“膝痛不可屈伸, 治其背内, 谓大杼穴也, 所在灸刺, 分壮与气穴同法”。《备急千金要方》[29]卷九十二:“天牖, 缺盆, 神道, 大杼, 天突, 水道, 巨骨主肩背痛”, 《普济方》[27]卷四百十九:“大杼, 京骨治颈项不得顾”, 《类经》[23]卷二十二:“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 背内足太阳经之大杼穴也”。除此之外, 其还常用于治疗疟疾、癫狂、外感发热、头痛及咳嗽心烦诸症。而对于大椎而言, 其对于骨性疾病治疗的应用在古现代都是十分常见的, 如《难经·二十九难》云:“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针灸甲乙经》[24]卷七:“痓, 脊强互引, 恶风时振粟, 喉痹, 大气满喘, 胸中郁郁气热, 䀮䀮, 项强, 寒热, 僵仆不能久立, 烦满里急, 身不安席, 大椎主之”。《针灸资生经》[5]卷五:“大椎治背膊急”。《普济方》[27]卷四百十一:“骨热不可治, 前板齿干燥, 当灸骨会大椎”。此外, 大椎还是养生保健之要穴, 主治发热、咳嗽、哮喘、癫病、伤寒热盛、疟疾, 呕吐、自汗盗汗等病。
 
综上所述, 骨会究竟是大杼还是大椎的争议自古就有, 其原因可能是古代同义字的混淆;也可能是后世医家临证应用中治疗效果的差异, 但真相无从考证。笔者在本文中分别从穴位命名, 经络学说, 解剖位置, 生理方面, 治疗方面以及穴位主治等方面辨析, 最终认为大椎比大杼更适合作为骨会穴以用于临床针灸治疗骨性疾病。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晓陶 杨桦
Tag标签: 八会穴(1)

栏目列表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