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穴位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胆经循行颔厌穴至曲鬓穴段的定位探析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10-10
浅议颅骨冠状缝与胆经循行颔厌穴至曲鬓穴段的相关性

足少阳胆经与颅骨冠状缝分别作为祖国传统医 学中的经络及现代解剖学定位中的颅骨缝, 分属两 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但在有些方面却存在密切 的共通性。虽然两者在其各自应用领域的研究从古 至今已经非常成熟,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但两 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上的融会贯通仍不完备。 近年来关于颅骨缝与人体头部经络的研究一直以来 备受关注, 但以矢状缝与人字缝为多, 鲜见冠状缝的 研究。本文将溯本求源, 结合目前应用现状, 在定位 与功能主治、 临床运用两个方面探讨其相关性。

一、 体表定位相关性

( 一) 胆经循行颔厌穴至曲鬓穴段的定位探析

《灵枢·经脉篇》 曰 : “胆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 眦, 上抵头角, 下耳后, 循颈……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 中, 出走耳前, 至目锐眦后。 ” 胆经以三线循行于头 之侧部, 可见胆经在头部分布尤为密集, 且以头两侧 为甚。本文探讨的颔厌穴、 悬颅穴、 悬厘穴和曲鬓穴 ( 以下简称胆经 4 穴) 位于胆经循行同一弧线上。 其中颔厌穴、 悬厘穴、 曲鬓穴出自《针灸甲乙经》 , 悬 颅穴出自《灵枢·寒热病篇》 。书中将 4 穴分别描 述为 “颔厌, 在曲周颞颥上廉” 、 “悬颅, 在曲周颞颥 中廉 ” 、 “悬厘, 在曲周颞颥下廉” 、 “ ( 曲鬓) 在耳上 入发际曲隅陷者中, 鼓颔有空” 。现代对曲鬓穴的 定位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交点 处, 而对另 3 穴的定位皆较为粗略。在《经穴部位》 中采用弧线等分法, 但未说明弧长及弓高 。《针灸 学》 中也并未提及各穴相隔及具体分寸, 仅将此 3 穴分别依次定位在头维与曲鬓弧形等分线上, 而 且关于曲鬓穴的定位, 仍存在争论。1986 年肖永俭 教授 [1 ] 发表1 篇关于通过计算胆经4 穴的角度从而 定位办法的文章, 文中详细列出如何计算以及方法 步骤, 量化以往在针灸教材中 4 穴较为模糊的定位。 经计算得出 3 穴较为精确的定位为: 颔厌穴在发鬓 上, 在头维穴与曲鬓穴连线上 1/2 的中点, 做长约 4 分的垂线尖端, 而悬颅穴则是位于头维穴与曲鬓 穴连线的中点做长约 8 分的垂线尖端, 悬厘穴在头 维穴与曲鬓穴连线下 1/2 的中点, 做长约 4 分的垂 线尖端, 即在悬颅穴与曲鬓穴连线的中点处。而关 于争论颇多的曲鬓穴, 肖教授经过论证, 赞同耳前发 际后缘直上横平角孙穴之说。穴位定位的逐步精确 为胆经在循经路线上与其他解剖结构的相关性提供 进一步的参考。

( 二) 颅骨冠状缝的定位探析

顶骨、 颞骨、 额骨、 枕骨等多块颅骨构成人体的 头颅, 各块颅骨凭借致密的结缔组织与相邻的颅骨 相连, 形成颅骨缝, 这些“缝隙” 将各块颅骨相连合 成一个牢固的整体。颅骨缝包括冠状缝、 矢状缝、 人 字缝、 鳞状缝等。本文所探讨的冠状缝位于顶骨与 额骨间, 呈冠状走行, 是顶骨与额骨在此处联合。其 在与矢状缝交界点呈冠状位向外下分布, 经过额上 回和额中回, 走行于中央沟的前方。冠状缝与矢状 缝交界点距中央沟上界的距离较冠状缝下点中央沟 下界的水平距离更长, 说明冠状缝在向下走行的过 程中向前的角度较中央沟整体的一个倾斜角度 小 [2 ] 。俞昌德等 [3 ] 收集 29 颗正常成人颅骨进行测 量, 测出印冠点( 印堂穴与冠状缝正中交点) 距离为 ( 10. 46 ±0. 90) cm, 折同身寸约为 5. 5 寸; 冠状缝夹 角( 冠状缝与冠状面夹角) 左( 18. 93 ± 4. 21) °、 右 ( 17. 41 ±4. 06) °。 仔细比较冠状缝与胆经 4 穴连线定位, 两线皆 为弧形, 同时 4 穴循行正沿冠状缝而下, 且弧度相差 无几。经过计算认为两者之间在解剖位置上有着高 度重合性。故在定位上,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

二、 古今理论及临床上两者的相关性

( 一) 从古籍中求证

腧穴在 《黄帝内经》 中称为“骨空” , 在《针灸甲 乙经》 中则有 “孔穴” 之称。穴者, 陷也, 临床上较为 简便且准确的取穴法为以寻其凹陷处为是。而节缝 之处, 其理亦然。冠状缝由于其走形贯头部两侧, 故 与在头部走形的经络密不可分 。《灵枢·邪气藏府 病形篇》 有 :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 于面而走空窍。 ” 依据“宁失其穴, 勿失其经” 的原 则, 通调以上经穴所过的冠状缝即可疏通与之重合 的少阳经脉, 同时胆经的颔厌穴为手少阳、 足阳明之 会; 悬厘穴为手、 足少阳, 阳明之会; 曲鬓穴为足太 阳、 少阳之会, 助所过之太阳经脉督脉之阳, 使气血 调和、 经络畅通, 从而起到疗瘫起废的治疗作用。刘 立公等 [4 ] 对 93 种与胆经有关的主治内容在古医籍 中进行检索, 排除其中抄录前人或重合者, 共得到文 献 1 762 条, 涉及证名 280 个, 总计 4 814 个症次。 归纳整理出胆经穴相关的常用功效总共有 16 项, 其名称及其证的出现次数分别为: 疏理下肢 603 次、 祛风 284 次、 清头健脑 273 次、 明目 261 次、 消肿 240 次、 安神 210 次、 散寒 196 次、 疏肝理胁 177 次、 疏腰理臀 175 次、 清热 168 次、 除痹 150 次、 疏颈理 项 145 次、 聪耳 139 次、 健脾和胃 138 次、 健口强齿 115 次、 镇痉苏厥 113 次。整理出与冠状缝重合之 处的胆经 4 穴相关的主治及出现次数有: 清头健脑 21 次、 清热 12 次、 明目 10 次、 疏颈理项 10 次、 祛风 9 次、 健口强齿7 次、 安神6 次、 聪耳6 次。可以看出, 该4 穴的主治功效为清头祛风健脑, 清热安神明目。

( 二) 从现今临床求证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发展的 “头针” 是一种祖国 传统医学中经络理论结合头皮功能分为点、 线、 区后 的针刺治疗手段, 由焦顺发创立的焦氏头针首开先 河, 后有俞昌德创立颅骨缝针刺疗法, 充分说明经络 与颅骨缝之间的微妙联系。颅骨缝针刺法是以颅骨 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对应的体表投射区为 标准而制定的, 其中因为矢状缝与人字缝及督脉皆 位于正中线上, 定位与功能主治清晰明了, 而对冠状 缝与胆经之间却少有提及。王海桥等 [5 ] 认为在《头 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中制定的标准头针以及现 行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介绍的头针 法, 都是根据传统经络来定位的。例如国际头针中 的颞前线, 定位为颞部鬓角内, 属少阳经, 自颔厌穴 向下, 沿皮刺向悬厘穴。上述针刺区域, 经络皆归属 于足少阳胆经, 其治疗作用皆优于该区域范围外的 点。孙忠人等 [6 ] 进行相关研究后, 得出头皮针刺产 生的电刺激信号不能够直接穿透高阻抗的颅骨的结 论; 闵友江等 [7 ] 认为头皮针刺由于局部组织损伤性 反应而产生一些酶, 同样也不可能穿透颅骨。因此, 按照以上两个结论与现代的研究现状来分析, 头针 治疗的作用只限于头皮, 对大脑内产生的调节作用 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完成的。笔者考虑颅骨缝区在其 发育闭合后仍存在沟通内外的交通道, 且表面覆以 坚韧的纤维性颅内膜, 并通过不同的小孔与颅外膜 相连, 在颅骨缝区分布着丰富的交感神经分支和错 综复杂的感受器。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镇痉苏厥与清头健脑分 别占到胆经及 4 穴治疗作用的绝大部分, 而俞氏颅 骨缝疗法在冠状缝处的治疗区多为脑血管病及其后 遗症, 与古籍及现代中胆经胆经 4 穴的主治及运用 如出一辙, 多有重复。故笔者考虑标准化头针的原 理与颅骨缝的相关性, 是否会因为颅骨缝处的非骨 性特殊结构, 更易传递刺激, 从而调节脑内的结构和 功能。

通过对定位、 古今理论及临床求证方面的详细 比较, 不难求得胆经在颔厌穴至曲鬓穴循行段与颅 骨冠状缝的一些共通性, 这将对今后相关疾病的治 疗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依据及治疗手段, 同时进一步 支持经络学说作为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 这与临 床实践、 不同理论之间存在差异性但仍可求同存异。 传统经络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应 将该优势更多地甚至跨领域的发挥出来, 提供更多 的新思路和可参考的资料, 扬长避短。胆经与颅骨 缝的研究, 关乎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及临床应用, 其 如何融会贯通, 尚待进一步研究。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卢秋伶

栏目列表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