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穴位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治近视,飞蚊症,麦粒肿,眩晕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08-30
攒竹穴位于人体面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腧穴学》中主治: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目眩、头痛、面瘫、夜盲、视力减退、急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角膜白斑、面肌痉挛。此穴为呃逆特效穴,同时由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常用于面部疾病、眼部疾病,如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眉棱骨痛、眼睑下垂、眶上神经痛、眶上裂综合征、动眼神经麻痹、眼外肌麻痹、眼运动神经损伤等。现代文献相关研究也有用于缺泪性干眼症、儿童频繁眨眼症、近视、飞蚊症、麦粒肿、眩晕、失嗅症、过敏性鼻炎、哮喘、高血压、偏头痛、失眠、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

攒竹穴
 
然而笔者在临床上发现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点,它可能还有另外的一个用途,就是醒神开窍。攒竹位于眶上切迹处,眶上缘中部,内1/3和外2/3交界处。局部层次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浅层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眶上动脉、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再向眼窝内壁为眶上裂,其中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眼静脉及交感神经纤维等运动、感觉、及复合神经通过。用力压迫此部位,可有明显的痛觉,临床上经常压迫该部位以诊断和治疗三叉神经痛,也在此处进行压眶试验,以检查昏迷患者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该穴位可适用于促进晕厥、痫性发作,甚至部分昏迷等意识障碍、意识丧失患者的意识恢复。
 
翻查古代文献发现,攒竹穴因位居眉头,为眉毛攒聚之处,又眉毛形如竹叶,而得名。此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且其中有“头风痛,鼻鼽衄,眉头痛,善嚏,目如饮脱,汗出寒热,面赤颊中痛,项椎不可左右顾,目系急,瘛疭,攒竹主之。”“小儿痫发,目上插,攒竹主之。”的记载。其他的古代文献中也有多处相关论述,如:《普济方》中“攒竹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圆柱。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明堂经云。主头目风眩,眉头痛,鼻鼽衄。但是口厥癫狂痛,神邪鬼魅皆主之。忌如前法。”“治痫发,瘛疭狂走不得卧,心中烦。穴攒竹,小海,后顶,强间”“痫发瘛疭,狂走不得卧。穴攒竹,小海,后顶,强间。”“攒竹一名员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汗出恶寒,面赤中痛,项强不可左右顾,目系急,瘛疭癫疾,互引反折戴眼,及眩狂不得卧,意中烦,目不明,恶风寒,痫发,目上插,痔痛。”《针灸聚英》中“心邪癫狂攒竹穴”“癫痫攒竹神门中。天井小海金门同。商丘行间与通谷。心俞后谿鬼眼攻。通前总计十一穴。”《医学纲目》也有“癫疾互引反折,戴眼及眩,狂走不得卧,心中烦,攒竹主之。”
 
笔者以为,凡是伴有意识障碍、意识丧失的晕厥、痫性发作以及部分昏迷的患者,都可通过按压攒竹产生强烈的疼痛效果,醒神开窍,促进相关意识障碍、意识丧失患者的苏醒。笔者曾尝试用于痫性发作及晕厥的患者,均达到了醒神开窍,促进患者苏醒的功效。但由于意识障碍、意识丧失只是临床的一常见症状,其病因较多、病理及发病错综复杂,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积累,其与刺激水沟、十宣等穴位疗效有待进一步对比,其作用机制及疗效有待进一步实验及临床研究。(勾宇哲 唐术平)
Tag标签: 攒竹穴(9)

栏目列表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