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针灸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探究理法方穴术思想在郑氏针法中的应用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06-06
郑氏针法是郑魁山教授总结从曾祖父以来经4代传承,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传统针灸流派,针灸理论与治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郑魁山教授医术精湛,善用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在针灸中重视理、法、方、穴、术的结合。郑氏针法的思想大多体现在郑魁山教授及其学生所著著作中,虽不能尽窥其中大道,然从理、法、方、穴、术5个方面学习亦是一种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从理、法、方、穴、术5个方面研究和分析郑氏针法治疗疾病的思路与临床应用。
 
1 郑氏针法中理法方穴术理论分析
1.1 理——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
理论指导乃中医针灸之灵魂所在[1]。针灸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经络脏腑辨证为核心和主体。凡中医治病,必先以脏腑经络辨证为第1步[2]。郑氏针法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运用八纲辨证,郑氏认为在临床中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但都可纳入脏腑与经络功能失调的范围,并运用八纲辨证,将表现的证候加以归纳辨析,明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确定病机,以及病在经在腑、在表在里,证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属虚属实[3]。通过明证确立治法,配以针灸处方,施以针术以通其经络,调其血气,调节经络脏腑功能,促进阴阳平和,治愈疾病。
 
1.2 法——创立针刺治病八法
法者,法则、模式,即所用的治法。中医发展从古至今治法繁多,主要是从《黄帝内经》奠定基础,到《伤寒论》初具规模,至明·张介宾创立“八阵”,到清·程国彭所创“八法”,临床应用广泛,依托于理论体系[4]。郑魁山教授在针灸临床实践中,以中医学八纲辨证理论、八法治病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针灸的“针刺治病八法”[5],这种针法根据中医八纲理论利用不同经穴及不同手法,达到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目的。汗法:在经穴上利用发汗的手法,常用于治疗表证;吐法:在经穴上利用催吐的手法,常用于治疗食滞痰涎壅盛类病证;下法:在经穴上利用泻下的手法,用于治疗实热、肠胃积滞类病证;和法:在经穴上利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调和机体阴阳,扶正祛邪;温法:在经穴上利用温补的手法,常用于治疗寒性和阳虚类病证;清法:在经穴上利用和凉的手法,用于治疗热证;补法:在经穴上利用温热的手法,用于治疗虚证;消法:在经穴上利用各种手法以消散瘀结[6]。
 
1.3 方——选取穴方简易精当
中医方剂配伍有“君臣佐使”,以达到中药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针灸处方选穴配伍时也可参照遣方用穴[7]。孙思邈《千金翼方》曰:“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针灸处方是辨证施治的中心环节[8]。人体有十四经,362个经穴[9],每一经脉有各自循行的位置与功能主治,每一个腧穴都归属于或间接归属于某一条具体经脉,穴位的性质、功用、主治也不尽相同。郑魁山教授将每一条经脉和每一个穴位根据古籍与现代认识,经过自身临床与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并加入自己的认识,增加了每个穴位的功效。郑氏针法处方配穴常使用远隔配穴法(包括循经、原络、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配穴法)、局部配穴法(包括前后、邻近、阿是穴“天应”穴配穴法)、远近配穴法(包括上中下、远近双侧、远近单侧、远近交叉配穴法)[10]。郑氏针法认为配穴是针灸治病的处方,可根据病情的需要与患者易处体位,选取单一穴位或多穴位配伍,多穴配伍中常选取一到两穴作为“君”穴,根据病情施以相应的补泻针法,应用“烧山火”“透天凉”“温通针法”“凉泻针法”“郑氏家传八法”等手法,其余配伍穴位根据病情及加强主穴作用次序,手法及刺激量依次递减。
 
1.4 穴——重视穴性、揣穴与针穴方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由此可以看出穴位是脏腑之气流注的部位,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到相应的穴位,在这些穴位上可使用针灸调节相应病变脏腑。此外,经脉的流注次序、时间、与其他经脉的交汇也影响穴位的功能和主治;穴位并非针尖样的点,它是“活”的,不仅在于其功能状态,还在于位置结构的变化[11],因此了解穴位的功效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手太阴肺经中,除少商穴能清肺利咽、清热醒神外,余穴均可调理肺气,其中中府穴能养阴清热,天府穴可清热凉血,尺泽穴能清热和中,列缺穴能疏通经络[10]。《难经·七十七难》强调了在针刺过程中左手的重要性,郑氏针法中对揣穴方法有详细的描述,运用指切法、按压法、分拨法、旋转法、摇法、升降法、摇升降法、舒张押手法等揣穴法找准穴位[10];左手的辅助作用除了进针前的揣穴外,还有针刺过程中感受“气至”,辨明“谷气”与“邪气”,即《灵枢·终始》所说:“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和。”此外,郑魁山教授对针刺穴位的方向及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如背俞穴腰部以上的针刺方向为向下斜刺,不同于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向棘突方向斜刺;合谷穴与期门穴有3种不同的取穴方法,分别针刺可取得不同的治疗效果;风池穴向对侧眼球针刺,施以“过眼热”手法治疗各种眼病等[10]。
 
1.5 术——辨证施术,善于运用各种手法,在传统针法基础上推陈出新
针术是针灸治愈疾病的关键,疾病的证不同,所施术不同,所达到的功效亦不同。针刺治疗的目的是疗效,若要取得治疗效果,须产生一定的“得气感”[11]。针刺首先要求“得气”,《灵枢·终始》曰:“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强调“得气”既不可使正气外泄,也不可使邪气内入[12];其次运用各种手法,《灵枢·经脉》对各经、脏腑病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大法;最后使“气至病所”,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郑氏针法认为,针刺手法贵在左手揣穴,右手辅助,揣穴完毕后,左手候气至针下有冲动,右手持针向上推进,及时应用相应补泻手法及守气,使针感持续到达病所,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10]。郑氏针法在辨证基础上施术,其针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首先辨证,揣穴定穴,然后消毒进针,继而行针(包括候气、催气、得气、辨气、行气、守气),最后留针、出针,从整个针刺操作流程来看,其关键点在于对“气”的把握。郑氏广泛研究古代医籍所记载的各种针刺手法,尤其是《黄帝内经》《难经》和金元时期的针灸著作,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与总结,创立了“郑氏家传八法”,简化了《金针赋》所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在此基础上又创立“温通针法”与“凉泻针法”,使其更加贴合于临床,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疗效。
 
2 郑氏针法中理法方穴术理论的临床应用
秦晓光等[13]在治疗复发性单纯性疱疹患者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中医辨病为热疮,辨证为阴虚内热证,治则为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取穴曲泽、曲池、列缺、阴郄、合谷、地机、太冲、内庭等,采用郑氏“凉泻针法”治疗,治疗12次后,口周结痂全部脱落,伤口愈合,口周皮肤光滑,1个月后随访,患者疱疹未复发。杨星星等[14]在治疗1则顽固性呃逆医案中,患者辨证为肝郁气滞、胃气上逆,治则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取穴双侧攒竹穴、华佗夹脊穴(T7~L2)、厥阴俞、心俞、膈俞等,攒竹穴行捻转泻法,华佗夹脊穴(T7~L2)、背俞穴行金钩钓鱼针法,治疗后随访观察4周,患者呃逆未再发作。乔翔等[15]认为糖尿病眼底出血归属于中医“消渴目病”范畴,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内停为标,治宜益气养阴、化瘀活血,选取风池、太阳、睛明、攒竹、三阴交、合谷等穴,风池、太阳穴使用“热补法”,使针感传至眼部,治疗后患者视力、中医症状积分、眼底微血管瘤和出血点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张谦等[16]认为虚、瘀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灸治法以温补元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选取百会、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风池、曲池等穴,运用郑氏“温通针法”治疗,结果显示郑氏“温通针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肢体功能。由此可知,理法方穴术思想在郑氏针法临床应用中广泛存在,能很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3 小结
理法方穴术作为针灸处方的主要思路,在临床实践中能较全面地认识疾病与辨证施治,郑氏针法亦然。郑魁山教授强调,作为针灸医生,须掌握理、法、方、穴、术5个要领。郑氏针法从开始治疗疾病时的辨证,到治法取穴揣穴,到最后的施术,这一完整的流程应是针灸处方的主要思路,根据症状与证候辨证,以辨证确立治则治法,以辨证治法判断归经,选取穴方,遵法明穴选术。因此,理清郑氏针法中包含的理、法、方、穴、术思想,有利于认识和学习郑氏针法,明辨理、法、方、穴、术思路,使针灸治疗疾病取得预期的效果[1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江 颉旺军 方晓丽
甘肃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上一篇:贺氏火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机制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