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针灸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刺络法的定义和原则 刺络法的功效及适应证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0-09-10
从《内经》出发诠释石学敏院士刺络法
 
文:米建平 ,邓特伟 ,张紫君 ,韩奔
 
石学敏院士从医40余年,对刺络颇有见树。笔者有幸从师于石院士学习3年,对其简单易行、疗效神速的刺络法感触良深。而关于刺络法,《内经》162篇中有40余篇论及对其机制、施术部位、操作方法、适应证均作了精辟的论述。笔者特此结合平素对《内经》研习所得,从刺络法的定义、原则、重要性、功效及适应证、施术注意因素出发,欲对石院士刺络法进行较全面的诠释。最终确定石院士刺络法不仅遵循《内经》相关理论,更勇于创新。
 
1  刺络法的定义和原则
 
刺络法是指通过针刺血络经脉泻出邪毒,使脉道恢复通畅,从而鼓动正气,避免或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如《素问·调经论》所述:“刺留血奈何?…… 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对于刺络法的应用,石院士明确指出刺络法的作用在于“祛邪、疏通经隧”,归纳为“血出邪尽,血气复行”。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 又如《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血去则经隧通矣”(《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
 
2  刺络法的重要性
 
石院士对刺络法情有独钟,广泛将其运用于多种疾病,并描述其为“历史悠久,涉及病种广,疗效独特, 是一种十分重要不可丢弃的方法”。刺络法为何如此重要?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有二。
 
2.1  百病之始,源于脉道不通
 
脉道为人体气血流通的渠道,其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若脉道不通,则气血无以运行,百病乃生。正如《灵枢·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 经络厥绝,脉道不通……。”
 
2.2  百病之解,宜先去其血
 
治疗疾病,离不开补泻。然若体内血脉不通,则邪气无从得出,正气无以得充。故治病之初,宜先去血通其经脉,方能调其虚实。如《素问·血气形志》:“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又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灵枢·经脉》:“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实。”《灵枢·终始》:
 
“久病者,邪气入深,……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皆说明治百病当先去其血的重要性。
 
3  刺络法的功效及适应证
 
通过多年临床的实践及研究总结,石院士明确指出,刺络法具有活血祛 ,通络止痛,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醒神开窍,祛邪扶正,解表发汗等功效,故适用于多种临床病证。《内经》中运用刺络治疗的病证有实证、虚证、热证、证、痛证,其中对发热、癫狂、疟疾、腰痛、头痛的论述较多,此外还论及水肿、臌胀、癃闭、痿厥、痹证、尸厥、疮痈、外伤肿痛、重舌、音哑、衄血等。
 
3.1  活血祛瘀,适用于各类瘀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马莳注:
 
“脉之中血积而久者,去血脉以出恶血也。”张志聪则注:“宛陈则除之者,去脉中之蓄血也。”皆点明了刺络法可活血化 ,主治脉中血 之证。而络脉、经脉、脏腑三者相互联系,故临床上可用刺络法治疗经络脏腑中的各类血证。
 
3.2  通络止痛,适用于各类痛证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刺络法可祛 通络,从而治疗痛证。如《素问·刺腰痛》:“解脉令人腰痛, 痛引肩,目(目巟)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又如《灵枢·官针》: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故临床上,石院士常在局部压痛点刺络放血,用以治疗各种体表组织的疼痛, 如肩周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等,疗效明显。
 
3.3  清热解毒,适用于各类热证
 
“血常与热结”,放血疗法可使“热随血出”。如《素问·刺疟》:“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 出其血,立寒。”又如《灵枢·九针论》:“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临床上, 石院士根据急性体表炎症病起后疼痛剧烈,局部红肿痛一并聚全的特点,辨证其为阳热之证,常在其红肿疼痛局部刺络后,加用闪罐法治疗,疗效显著。
 
3.4  消肿排脓,用于治疗各种痈疮肿毒
 
四时邪气客留于经络之中日久而为脓肿,刺络法能为脓肿与外界建立一条通路,让邪有出路。如《素问·长刺节论》:“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
 
3.5  醒神开窍,适用于昏厥、神志病
 
“癫狂乃气血 滞,脑气与腑气不接”(《医林改错》),刺络法可通窍活血醒神,对痰互结或气血逆乱所致之癫狂、昏厥等颇有良效。如对于热病惊狂瘛瘲, 《灵枢·热病》:“热病数惊,瘛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又如对于 “神有余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3.6  祛邪扶正,适用于某些虚证
 
石院士指出,刺络法可疏通经络,其为邪气离去及正气生长开辟了道路。如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对心、脾、肺、肾之实证和虚证,均用刺络放血法。临床上,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石院士认为其病因虽虚实兼杂,但发作时多以标实为主,故常以背俞穴刺络拔罐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3.7  解表发汗
 
刺络法虽大多用于治疗里证,然当外邪在表未定之时,其亦能祛邪解表。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张从正《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更认为:“出
 
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
 
4  刺络法的施术注意因素
 
4.1  部位的选择
 
刺络部位多根据病邪所在及病情深浅分别选用头颞部、耳前后、舌下、腹壁、肘部、鱼际、腘窝、足跗部的络脉及相关特定穴。石院士指出,刺络,即刺病络。一般取经络邪聚部位,病在局部取局部,病在本经取本经或表里经,病在多经辨证取相关经,病在脏多取井荥。
 
4.1.1  一般取经络邪聚部位
 
“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对于内部疾病,相应血脉亦有异常的表现,其往往为经络邪聚部位,刺络时常取之。其有“横脉”,如《灵枢·血脉论》:“血脉者, 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筯,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有“结络”,“结络如黍米” (《素问·刺腰痛》),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亦有气血异常旺盛之 “盛络”,如《灵枢·根结》:“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又如《灵枢·经脉》:“故诸刺络脉者, 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4.1.2  病在局部先取局部
 
石院士指出:病变之处常为邪毒深聚之所,故临床上刺络常取病变局部,然后取与其相关经络。如《灵枢·厥论》:“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 后取足少阳。”又如《素问·刺疟》:“先头痛及重者, 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临床上,石学敏院士应用刺络拔罐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常与现代解剖学相结合,第一支取阳白、太阳;第二支取四白、颧髎;第三支取颊车、地仓。临床疗效明显。
 
4.1.3  病在本经取本经或表里经,病在多经辨证取相关经
 
“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临床上刺络常取本经或表里经,如《灵枢·四时气》:“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又如《素问·刺热》:“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而与多种经络相关的疾病,则应根据症状辨证取其相关经,如《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 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 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对于腰痛患者, 石院士根据腰为太阳经所过,常取膀胱经穴位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4.1.4  病在脏多取井荥
 
《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太阴根于隐白……足太阳根于至阴……”其指出各经之根在于井。临床研究也表明,井穴易于激发人体经气,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故脏病多取井。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又如《灵枢·官针》:
 
4.2  刺法的选择“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
 
石院士指出,《内经》对刺法论述十分丰富,其有刺络、赞刺、豹文刺、毛刺、缪刺、巨刺等,刺法的选择宜依据病变深浅及邪毒聚集状态。
 
4.2.1  一般情况宜络刺
 
《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即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之出血。络刺为刺络的基本方法,《内经》中此方法应用最多。
 
4.2.2  痈肿疮疡宜赞刺、豹文刺
 
《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刺即进出针较快,浅刺直入出血,以助消散痈肿。《灵枢·官针》:“豹文刺者, 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即以病变部位为中心散刺,如点豹纹,以刺中络脉放血为度。适用于痈肿、疖疽、痹证。
 
4.2.3  邪毒在表宜毛刺
 
《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是多针浅刺,使局部皮肤渗血,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病邪浅表、邪在肺卫的某些疾病。
 
4.2.4  “络病”、“躁厥”宜缪刺
 
邪留孙络不去,则生“奇病”,需缪刺。一般认为缪刺是左右交刺,浅刺络脉出血,以治络病。如《素问·缪刺论》:“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 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又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缪刺亦用于“躁厥”。如《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 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4.2.5  某些“经病”宜巨刺
 
巨刺与缪刺同为左右交刺,但巨刺用于治疗“经病”,其要求深刺中经。如《素问·缪刺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 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石院士指出,运用刺络法时,我们应灵活变通,在常规治疗无效时,运用缪刺、巨刺法往往可取得较好疗效。
 
4.3  出血量的控制
 
出血量的多少与疗效息息相关,《内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灵枢·九针论》:“阳明多血多气, 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为更好地控制出血量, 石院士设计了刺络后加用玻璃火罐,以负压取血,控制血量的方法,该方法广泛运用于临床,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石院士指出,控制出血量是刺络法疗效的关键, 临床上应结合刺络部位、患者病程、自身条件及四时节气加以考虑。
 
4.3.1  从部位上分析
 
井穴出血宜少,如《素问·缪刺论》中多处载有刺井穴应“见血立已”。而刺动脉出血宜多,如《素问·刺腰痛论》中记载刺解脉治疗腰痛应“血变而止”,又如《灵枢·厥论》记载治疗厥头痛应“刺尽出血”。
 
4.3.2  从病程上分析
 
对于新发热病,刺血量宜少,如《素问·刺热》记载治热病应“出血如大豆,立已”。对于重病癫狂,刺血量宜大,如《灵枢·癫狂》中多处记载应“血变而止”。
 
4.3.3  从患者自身条件分析如《素问·刺疟》:“适肥瘦出其血。”王冰注:
 
“瘦者浅刺少出血,肥者深刺多出血。”
 
4.3.4  从季节上分析
 
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 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5  结语
 
刺络法在《内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石院士注重经典,其所创刺血理论谨遵《内经》。在遵循古训的前提下,石院士更勇于创新,力求让其更科学、更完善,以达到最佳疗效。这是石学敏院士应用“刺络法”临床疗效优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针灸临床研究进展概述[J].针刺研究,1998,(2):85-90.
[2]   张弛,周章玲.刺络放血疗法探源-析《内经》刺血络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5-6,12.
[3]   李军.石学敏院士刺络法临床应用体会[J].中医药学刊,2005,23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