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经络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经脉学说“少阳主骨”的思想构架及含义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6-05
基于经脉学说浅谈《黄帝内经》“少阳主骨”理论思想
 
完整的经脉学说一般由经脉循行、腧穴、经脉病候、临床治疗等几部分构成, 本文将从经脉学说的角度切入, 解释《黄帝内经》中“少阳主骨”的思想构架及含义。历代医家已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此观点, 如全元起从筋与骨的关系或者说脏腑表里的关系角度解释“少阳主骨”:“少阳者, 肝之表, 肝候筋, 筋会于骨, 是少阳之气所荣, 故言主于骨。”厥阴、少阳两条经脉相互络属, 两脏表里相合, 肝藏血主筋荣骨, 故“少阳主骨”。张景岳从胆腑与骨的关系注:“胆味苦, 苦走骨, 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 其质刚, 胆为中正之官, 其气亦刚, 胆病则失其刚, 故病及于骨, 凡惊伤胆者, 骨必软, 即其明证。”
 
1 基于经脉循行, 主全身性疼痛
“少阳主骨”理论思想根于《黄帝内经》, 且主要基于经脉理论, 大概因为《黄帝内经》中明确阐释此观点的是《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眦, 上抵头角, 下耳后……出膝外廉, 下外辅骨之前, 直下抵绝骨之端……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此篇在明确阐释了胆经循行所过之处后指出“胆足少阳之脉……主骨所生病者”, 且为“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这一点是理解“胆主骨所生病”的关键所在。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人体诸多骨节, 但“少阳主骨”仅指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的“骨”吗?如张隐庵注:“主骨所生病者, 为头痛、颔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胫、踝皆痛, 乃足少阳经脉所循部分而为痛也。”此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认为“少阳主骨”之“痛”为“足少阳经脉所循部分而为痛”, 忽略了原文中最重要的“诸节皆痛”部分, 且《灵枢·经脉》其他“是动则病”的内容中也有指出循行所过的骨痛, 为何仅“胆主骨所生病”, 且原文在提及“胸、胁、肋……外踝前痛”后注明“诸节皆痛”, 就此明确指出“少阳主骨”为广泛的全身性疼痛;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 络于诸节, 故病诸节皆痛也。”[1]《素问·诊要经终论》言:“少阳终者, 耳聋, 百节皆纵。”此处“百节”和“诸节”基于经脉循行立论, 皆可说明此“痛”为全身、广泛性骨痛, 并非仅限于经脉循行之处。
 
2 包含多个主治筋骨疾病的腧穴
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人体大部分骨与关节, 其中“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 出膝外廉, 下外辅骨之前, 直下抵绝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 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趾之间, 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 还贯爪甲, 出三毛。”这条分支循行从居髎至足窍阴16个腧穴, 有14个腧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相关疾病[2]。其中有几个腧穴是临床治疗筋骨痛必选腧穴, 如阳陵泉, 既是胆经的合穴、下合穴, 又是八会穴中的筋会, 筋会乃筋气聚会之处, 能够舒筋通络, 为临床治疗筋病骨痹的要穴;《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筋者皆属于节”, 筋属节, 节属骨, 筋、骨构成的“骨”系统, 是支撑人体活动的基础, 全元起解释“少阳主骨”时, 也是以筋骨理论为基础。八会穴中的髓会——悬钟也位于足少阳胆经, 骨之精华为髓, 髓是构成骨的重要组成部分, 悬钟有行气通络、填精益髓的功效。筋会、髓会两穴充分说明构成骨与关节的物质基础与足少阳胆经关系密切。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腰腿痛的环跳同样位于足少阳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主治及所含腧穴可为“少阳主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佐证。
 
3 少阳经脉病候及临床应用
前文已经论述了《灵枢·经脉》中足少阳胆经的病候内容, 此处不再赘述。《素问·厥论》:“少阳厥逆, 机关不利, 机关不利者, 腰不可以行, 项不可以顾。”少阳脉经气逆乱之时就会产生骨病, 临床症状表现为骨与关节不灵活, 腰部不适, 颈项部不舒;同篇其他经脉“厥逆”多以内科疾病为主;由此可知“少阳”与“机关”二者关系密切。《素问·诊要经终论》言:“少阳终者, 耳聋, 百节皆纵。”正因为少阳者气终, 致使“百节皆纵”。同时《灵枢·根结》曰:“少阳根于窍阴, 结于窗笼, 窗笼者耳中也……少阳为枢……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 故骨摇者取之少阳。”“骨摇者”为骨节迟缓不收, 站立不稳, 可取之少阳。此3篇经文对《灵枢·经脉》篇内容进行了拓展与补充, 这样《内经》中“少阳主骨”的理论思想从生理到病理乃至治疗都详细描述了少阳与骨的关系。
 
现代医学对“少阳主骨”的解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于全身性骨痛, 二是应用于骨质强度下降、稳定性降低、易发生骨折的患者。谢健[3]以足少阳经穴位为主治疗痹证、腰痛、牙痛、头痛等52例患者, 针刺2个疗程后显效20例, 占总病例数的38%。“少阳主骨”系列研究早已纳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项目, 由此可见其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
 
4 小结
本文论述的“少阳主骨”与侧重于藏象内容的“肾主骨”, 二者有理论基础的差异, 但也有密切的联系, 肾主骨生髓, 强调人体的生长发育, 临床上各个阶段和类型的骨病都可责之于肾, 但骨痛及骨折部分可运用“少阳”理论指导。二者皆可为针灸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纵观《黄帝内经》前后多篇论述“少阳主骨”的经文, 其前后贯通, 不相矛盾, 理论架构完整。足少阳循行经过人体诸多骨与关节, 包含多个主治筋骨疾病的腧穴, 且“厥逆”之时表现为骨关节不利, 以上均可从经络学说的角度论证“少阳主骨”的理论内涵。“少阳主骨”理论思想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有其独特的内涵, 经文中系统地阐释了其生理、病理及临床特征, 而且临床上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筋骨症状。总而言之, “少阳主骨”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治疗骨病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112.
[2]周震.从“肾主骨”与“少阳主骨”的关系谈骨之体用[J].天津中医药, 2014, 31 (1) :20-22.
[3]谢健.足少阳主骨所生病在针灸临床的应用[J].云南中医杂志, 1994, 15 (6) :25, 3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欣欣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