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经络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经络诊察法在脏腑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10-08
古代医家主要通过经脉和脏腑两大体系来认识人体[1],体表的经脉腧穴与脏腑相关,也称为体表脏腑相关,经络腧穴与脏腑之间双向联系,即脏腑的生理改变或病理变化可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经脉或腧穴,在身体某些部位或皮肤表面出现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刺激体表特定的经络腧穴或某些阳性反应点,可改变或调节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2]。“经脉脏腑相关”是体表经络诊察法的理论基础,现代体表经络诊察法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脏腑疾病,为认识疾病部位进而指导治疗靶点提供重要依据,对提高针灸疗效有很大的意义,本研究以“经脉脏腑相关”为其理论基础,查阅近20年有关体表经络诊察法的文献,总结体表经络诊察法在脏腑病中的发展和应用。
 
1 经络诊察法在脏腑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经脉脏腑相关”
《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其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成。”“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经隧”即指经脉,该篇强调了五脏气血变化和疾病与经脉的密切关系。《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臧,外络于支节”,概括了十二经脉沟通内在脏腑与体表肢节联系的功能特点。《灵枢·刺节真邪论》云:“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灵枢·终始》进一步解释了察其经络的方法:“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灵枢·经脉》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以皮肤络脉颜色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通过观察体表皮肤、脉络表现的异常确定病变经脉及疾病性质。《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五脏疾病,可对其相应的原穴进行诊察治疗。《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了经络理论体系、经脉脏腑关系,详细描述了十二经脉、经筋、经别、络脉的循行以及经脉、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其“经脉脏腑相关”的规律为经络诊察法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 经络诊察法的特点及诊察方法
经络诊察法顾名思义,即对人体经络包括十二正经、督脉、任脉等进行检查,了解体表经络、腧穴的状态,发现异常的变动经脉或有阳性反应的腧穴,以此为诊察要点进行辨经、选穴治疗。其关键在于“察经”,即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疾病相关经脉和腧穴进行检查,寻找异常的变动经脉和反应明显的腧穴,根据患者体表局部经络皮肤改变来诊断治疗疾病[3]。王居易教授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结合后世有关经络诊察的论述及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指导针灸临床的经络诊察法,现代有关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主要以此体系为主[4]。
 
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包括审、切、循、扪、按五法[5]。此五法,审法为先,贯穿始终,审视、观察体表经络的色泽变化或形状改变,以最直观的方式寻找变动部位;其次使用切法,切候全身体表经络的“脉动”之处,如人迎、寸口、太溪等,测知经络的异常变化判断虚实;之后采用循法,向心方向循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体表经络的循行部位,了解皮肤经络下有无结节、条索样等改变,进一步确定变动经脉;扪法是以手掌面触贴患者的体表皮肤,比较各部位皮肤有无明显寒热、枯润等差别。按是指按压体表局部和腧穴,了解特定穴的反应变化,以及按压时是否产生疼痛、麻木等感觉[6]。通过审、切、循、扪、按五法,寻找变动经脉,辨别虚实寒热,确定治疗经脉和腧穴。
 
3 经络诊察法在脏腑病中的应用
辨经论治是针灸临床最重要最鲜明的诊疗特点,传统辨经论治分为病候辨经和病位辨经。病候辨经为《灵枢·经脉》所载的“是动病”和“所生病”,根据病候内容进行辨经,既可用于外经病也可用于脏腑病;病位辨经多用于外经病,根据患病部位所属经络取相应经脉腧穴治疗。体表经络诊察法拓宽了脏腑病辨经论治的方法,同一疾病不同患者可能在不同经络出现异常变动的阳性反应点,患有脏腑疾病的患者根据其体表经络的变动经脉或阳性反应点进行个性化的靶向治疗,体现了整体观念、同病异治的中医思想。目前,体表经络诊察法已经用于多种脏腑病的诊疗,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3.1 经络诊察法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蔡长荣等[7]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经络诊察,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异常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肾经和膀胱经,其次为肺经和脾经。高血压属中医“眩晕”范畴,其病机主要为肝阳上亢、痰湿阻滞、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等。且西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早期症状主要为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后期可伴随出现心、脑、肾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督脉、肾经、膀胱经在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上与脑、脊髓、肾密切相关,且肺主一身之气,调节气机,脾主运化,化生气血,故以上经络出现异常符合高血压病脏腑辨证的变化特点,可用来指导高血压病的诊断和治疗。李春颖[8]总结王居易教授经络诊察法在心肌病变中应用时以心包经作为异常反应的经脉进行诊察。总结诊察规律发现,急性心梗患者异常反应点多出现在大陵、内关或二穴之间的部位;广泛心肌病变者多在内关至郄门这一段出现异常,而且发现心肌病变病情越严重的患者其郄门附近肌肉紧张度越高。部分严重心肌疾病患者双手腕横纹上至内关这一区域皮肤色泽、形状出现明显变化。王居易教授诊断心肌病变以心包经作为诊察经脉,且诊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心包经与心肌的联系,对诊断治疗心肌病变有重要作用。周炜等[9]进行了经络诊察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诊察所得的异常经脉以手足太阴、手足阳明、足厥阴、手足少阳经脉为主,对变动经脉进行针刺治疗,实证选用井穴、络穴,虚证选用合穴、原穴。治疗结果显示,经络诊察法在改善中风病患者四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较传统内科辨证疗法疗效更持久。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原因、病理变化等方面密切相关。以上不同的研究可以发现,心脑血管类疾病在体表经络的表现符合所涉及脏腑的病理损害,但诊察到的变动经脉与脏腑病变经脉又不完全相同。进行经络诊察法治疗时,有的医家侧重于对变动经脉的诊察,通过辨证,选变动经脉上的特定穴进行治疗;有的医家则是对病变脏腑所对应的经脉进行异常反应点的诊察,取反应点作为诊断要点和治疗部位。两种思路虽略有差异,但都是通过体表直观的表现进行诊察,从而更准确地发现所患疾病的直接相关经脉,或对应经脉上的病理反应点,对临床选经用穴有直接指导作用。
 
3.2 经络诊察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谭程等[10]对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及背俞穴进行经络诊察,诊察结果显示异常经脉以肺经为首,其次为大肠经,还涉及肝经、脾经等多条经脉。背俞穴的异常反应主要出现在肺俞、大肠俞和脾俞。哮喘病病变脏腑主要为肺脏,且与多个脏腑有关,故出现异常反应的经脉和腧穴以肺经和肺俞为主,但在其他经脉与背俞穴处也发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点。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病理关系密切,故大肠经、大肠俞反应异常仅次于肺经和肺俞,提示临床可取肺经、大肠经作为主要诊察经脉来诊断治疗哮喘病。杨晓颖[11]运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结合穴位埋针治疗慢性咳嗽。所察经脉并不局限于某经某穴,而是诊察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的状态,在皮肤表面寻找结节、条索状物或空涩感等异常反应点,确定不同患者不同的病变经脉及其所累及的经络,取病变经络的原穴、背俞穴和募穴进行埋针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经络诊察法诊断慢性咳嗽病变经络进行穴位埋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咳嗽症状和咳嗽程度,且治疗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复发率低。
 
“五脏皆有上气喘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呼吸系统疾病病变部位以肺为主,又不仅仅在肺。以上经络诊察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变动经脉也不仅涉及肺经,与大肠经、肝经、脾经等都有密切联系,且治疗效果明显。目前该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所涉疾病种类并不多,可进一步对慢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进行相关研究。在对该类型疾病进行经络诊察时重点关注对肺经及其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脏腑变动经脉的诊察。
 
3.3 经络诊察法在治疗胃肠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张渊博[12]利用压痛测试仪测量阳性腧穴,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经络异常表现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最为密切的腧穴为足三里、上巨虚、大横、腹结、天枢、三阴交。关系最密切的经脉为足太阴脾经,其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溃疡性结肠炎的诊察阳性区域除在腧穴处外,在相关经络的重要腧穴周围也有聚集,多见于下肢和腹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经络表现规律可指导中医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于春晓[13]通过诊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背部督脉段出现压痛、结节等反应情况,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督脉间的通路联系。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背部督脉存在压痛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点,主要集中于T5~T7节段,较痛的节段位于T3~T9段,以阳性反应点作为治疗用穴,利用通督导气针刺法治疗,不仅改善了患者反流症状,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刘静等[14]对严重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电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相关经脉的异常变动规律及与针刺疗效的相关性,治疗结果显示经过电针治疗2周的患者大肠经的异常率明显降低,治疗4周后的胃经、脾经相关经络的异常率均较基线期明显减少,且大肠的功能在电针治疗后逐步恢复。可见大肠经、脾经、胃经的异常变动与严重功能性便秘病情的转归和电针疗效具有相关性。
 
消化系统疾病直接涉及胃、肠等多血多气之腑,经络是机体气血运行的表现形式之一,病变脏腑通过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可导致不同疾病的出现,是体表经络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运用经络诊察法诊察十四经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经络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变动经脉多以脾经、胃经、大肠经等为主,在相关经络的重要腧穴周围也会聚集相关反应点,且变动经脉不仅仅与消化相关经脉有关,也涉及督脉、肝经、肾经等,对变动经脉、腧穴进行针刺等刺激可改善胃肠功能,调整脏腑虚实。治疗前后变动经脉在体表的改变进一步印证了经络诊察法在脏腑病中的可实施性。
 
4 经络诊察法与“经脉脏腑相关”的机制研究
李梦等[15]将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分成两组,分别进行电针心经与肺经的对照实验研究,电针前后对两组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对心经进行电针的大鼠较电针肺经大鼠的下丘脑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更显著,说明心经对大鼠下丘脑中枢调节有相对特异性的作用途径。该研究从分子水平对心经、心脏与脑联系进行了探索,且印证了心经与心脏经脉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的联系途径。荣培晶[16]研究针刺皮肤产生刺激信号与内脏伤害性传入在大鼠脊髓不同水平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与规律。研究结果证实接受体表感觉传入和内脏伤害性传入在大鼠脊髓水平的背角投射神经元、延髓背柱核神经元和丘脑腹后外侧核神经元处发生相互作用,在体表进行针刺能够在上述3个水平抑制内脏的伤害性反应。马晓彤[17]采用两极脉冲式经络测量法对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全程进行考察,发现心包经在人体表面呈低阻抗特性,不同个体间的导电值三元组合存在个体差异。对小鼠肝脾肾3条经脉在腹部的循行及导电性进行了考察,发现正常小鼠与人体有一样的经脉循行路线及导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经脉、脏腑导电量的实验分析,实验发现肝经的导电量大于脾经和肾经,相对应的肝脏导电量大于脾脏和肾脏,脾脏和肾脏的导电量基本相同,此3条经脉和脏腑之间存在复杂关联的伴随关系与因果关系。方志斌等[18]对家兔心经与肺经进行电针刺激,形成对照组,观察被刺激家兔心功能、小肠及脑活动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心经的家兔其心功能、小肠及脑电活动的变化比电针肺经组显著,且具有相对特异性。可见心经与心、小肠和脑电波的活动有密切联系。
 
现代相关机制研究主要关于病变脏腑与其对应经脉之间作用通路的研究,其研究思路大都是通过刺激体表与病变脏腑相对应经脉或腧穴,观察刺激信号在脊髓或大脑出现反映的作用规律,或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不同疾病相关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性,从基因水平研究经脉脏腑与疾病的关系。实验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脉脏腑相关”的科学内涵,但尚未见运用经络诊察法所得变动经脉或阳性反应点与病变脏腑间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5 小结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被认为是针灸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躯体与内脏间的相互作用[19]。经络诊察法以“经脉脏腑相关”论为立足点,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脏腑经络关系的归纳总结,充分理解经络诊察法的应用依据,根据患者所患脏腑病在体表经脉的阳性反应寻找治疗靶点,体现中医因人施治的治疗特点。
 
现代在各个系统疾病治疗中,诊察医生大多以王居易经络诊察法为基础方法,结合其自身临床经验,对某些脏腑病选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了相对肯定的临床疗效。此法在现代临床中虽已广泛应用,但对于脏腑病而言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经脉诊察规律。有的医家应用时对十四经脉进行诊察,寻找变动经脉;有的医家仅诊察与脏腑疾病相关的某经或某部位,寻找阳性反应点,诊察经脉的选择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缺少相应的规律性研究和理论指导。诊察方法大都是以循按部位的压痛、结节、条索等物作为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刺治疗,或取有阳性反应点的经脉、腧穴进行治疗。提示今后对于经络诊察法的临床研究可侧重于某脏腑疾病变动经脉及阳性反应部位的规律性研究,为临床使用经络诊察法选择诊察经脉提供临床指导,缩短诊察时间,提高诊察效率。
 
应用于“经脉脏腑相关”实验研究的现代技术有基因芯片技术[20]、分子生物技术[21]等,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测经脉脏腑的联系通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组织器官结构、神经传导、内分泌调节等多个方面都可产生经脉与脏腑的联系,涵盖内容广泛复杂,可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科研人员的共同合作,应用科学的方法和论据进一步系统诠释“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为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马欣 李旭豪 薛玺情 杨继国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