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民间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基于数据挖掘的冬病夏治三伏贴灸 适应证及选穴用药规律研究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9-12
冬病夏治三伏贴 (灸) 是在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选穴和用药进行穴位贴敷, 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该疗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以来, 全国各医院广泛应用, 在防治疾病方面日益显现其巨大价值[1,2,3,4,5,6], 但在选穴用药及治疗疾病方面存在差异。《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提到:“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春天万物之始生, 夏天乃阳气最盛之时, 于阳气旺盛的三伏天补充阳气, 达到以阳克阴、治疗疾病的目的, 故临床现多用于治疗阳气不足或寒邪外侵等疾病[7]。本文检索近20年有关冬病夏治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 研究冬病夏治的适应证及选穴用药规律,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所研究的文献主要来源于1988—2018年中国知网 (CNKI) , 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及硕博论文。
 
1.2 检索方法
采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 输入“冬病夏治and临床研究or临床观察or疗效分析”“三伏灸and临床观察”和“天灸 and 临床观察”等字样, 进行全文检索。
 
1.3 手工检索
对计算机检索出的文献按照一定标准采用手动记录的方法进一步检索, 标准如下。纳入标准:对临床研究、临床效果观察、临床疗效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病例研究等论文。
 
1.4 剔除标准
在研究中冬病夏治被列为对照组或冬病夏治用于除贴敷外其他中医适宜技术的;发表文献题目相同, 发表期刊不同的;综述类、心得体会、研究进展、机制研究、动物实验、个人病案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病例总结;其他民族医学或近现代名家有别于传统穴位的奇穴的研究。
 
2 结果
按照上述标准对1998—2018年有关冬病夏治的文献进行检索, 共纳入有效文献293篇。检索结果包括三部分:冬病夏治的适应证、各适应证的选穴规律及用药规律。
 
2.1 冬病夏治的适应证
共纳入有效文献293篇, 涉及疾病31种, 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 其频率可达86.35%, 尤其以慢性疾病较多。其次为运动系统疾病, 尤以关节寒湿痹证居多。再次为冻疮的治疗。见表1。
 
表1 冬病夏治的适应证频次 (次) 导出到EXCEL
疾病 疾病频次 总频次
呼吸系统 小儿哮喘 (52) 、支气管哮喘 (63) 、慢性支气管炎 (32) 、小儿肺炎 (1) 、反复呼吸道感染 (18) 、过敏性鼻炎 (20) 、哮喘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7) 、慢性咳嗽 (1) 、慢性咳喘 (8) 、耐多药肺结核 (1) 、小儿咳嗽 (1) 、感冒 (2) 、过敏性哮喘 (1) 、过敏性咳嗽 (1) 253
循环系统 心力衰竭 (3) 、冠心病心绞痛 (4) 7
运动系统 膝骨关节炎 (7) 、风湿病 (2) 、类风湿关节炎 (4) 、肩周炎 (2) 、风湿痹病 (4) 19
其他 产后痹证 (1) 、原发性痛经 (1) 、甲状腺功能减退 (1) 、糖尿病 (1) 、肠易激综合征 (1) 、冻疮 (6) 、阳痿 (1) 、遗精 (1) 、早泄 (1) 14

2.2 各适应证的选穴规律
(1) 呼吸系统疾病选穴规律
共纳入有效文献253篇, 涉及穴位32个, 使用1 172频次。十四正经中, 足太阳膀胱经及任脉上的穴位使用频次较高, 其频率可达64.16%、20.56%。阳经选穴频次明显高于阴经。腧穴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膈俞、膻中、天突, 使用频率分别为21.33%、9.90%、9.73%、9.64%、9.04%。见表2。
 
表2 呼吸系统疾病选穴频次 (次) 导出到EXCEL
归经 穴位频次 总频次
足太阳膀胱经 肺俞 (250) 、脾俞 (80) 、肾俞 (87) 、膈俞 (114) 、膏肓 (76) 、胆俞 (1) 、心俞 (91) 、风门 (38) 、五胠俞 (1) 、神堂 (2) 、肠俞 (1) 、大杼 (11) 752
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 (16) 、丰隆 (8) 24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3) 3
足厥阴肝经 太冲 (1) 1
足少阳胆经 风池 (1) 1
手太阴肺经 中府 (9) 、云门 (1) 10
任脉 气海 (2) 、关元 (10) 、天突 (106) 、膻中 (113) 、神阙 (7) 、中脘 (3) 241
足少阴肾经 涌泉 (1) 1
督脉 印堂 (2) 、身柱 (4) 、命门 (1) 、至阳 (1) 8
经外奇穴 定喘 (116) 、白劳 (15) 131
 
(2) 运动系统选穴规律
共纳入有效文献19篇, 涉及穴位36个, 使用120频次。十四正经中, 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及督脉上的穴位使用频次较高, 其频率可达23.33%、19.17%、15.83%。阳经选穴频次明显高于阴经, 阳经病变周围穴位使用频次较高。腧穴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有犊鼻、内膝眼、肾俞, 使用频率分别为8.33%、8.33%、7.57%。见表3。
 
表3 运动系统选穴频次 (次) 导出到EXCEL
归经 穴位频次 总频次
足太阳膀胱经 脾俞 (8) 、肾俞 (9) 、委中 (1) 、厥阴俞 (1) 、肝俞 (6) 、心俞 (1) 、大杼 (1) 、胆俞 (1) 28
督脉 命门 (8) 、腰阳关 (2) 、至阳 (1) 、大椎 (8) 19
足阳明胃经 犊鼻 (10) 、梁丘 (3) 、足三里 (6) 、缺盆 (1) 、条口 (1) 、丰隆 (2) 23
经外奇穴 内膝眼 (10) 、鹤顶 (6) 、肩前 (1) 17
足太阴脾经 血海 (6) 、阴陵泉 (4) 10
任脉 神阙 (1) 、关元 (2) 3
足少阳胆经 阳陵泉 (4) 、肩井 (1) 5
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 (5) 、合谷 (1) 、肩髃 (2) 、臂臑 (1) 、巨骨 (1) 10
手太阳小肠经 肩贞 (2) 、天宗 (1) 3
手少阳三焦经 肩髎 (1) 1
手太阴肺经 中府 (1) 1
 
(3) 其他疾病选穴规律
共纳入有效文献21篇, 穴位使用102频次。循环系统疾病多选用心俞、肺俞和膻中。治疗冻疮多选用外关、涌泉和大椎。其他疾病多选用肾俞、关元和脾俞。见表4。
 
表4 其他疾病的选穴频次 (次) 导出到EXCEL
疾病 穴位频次 总频次
循环系统疾病 心俞 (6) 、肺俞 (3) 、厥阴俞 (1) 、肾俞 (2) 、脾俞 (1) 、膻中 (5) 、神阙 (1) 、关元 (1) 、内关 (3) 、足三里 (2) 、天枢 (1) 、至阳 (2) 、大椎 (1) 、定喘 (1) 30
冻疮 外关 (6) 、涌泉 (3) 、大椎 (4) 、肺俞 (2) 、脾俞 (2) 、合谷 (2) 、三阴交 (2) 、解溪 (2) 、昆仑 (2) 、肾俞 (1) 、大杼 (1) 、风门 (1) 、命门 (1) 、悬钟 (1) 、翳风 (1) 、太阳 (1) 、灵台 (1) 、内关 (1) 曲池 (1) 35
其他疾病 肺俞 (2) 、脾俞 (4) 、肾俞 (8) 、关元 (5) 、三焦俞 (2) 、肝俞 (1) 、气海 (2) 、足三里 (1) 、三阴交 (3) 、阳陵泉 (1) 、心俞 (3) 、太溪 (1) 、次髎 (1) 、命门 (1) 、水分 (1) 、神阙 (1) 37

2.3 各适应证的用药规律
(1) 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
共纳入有效文献253篇, 涉及100种中药, 使用1 343频次。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 频率分别为18.24%、16.83%、14.45%和13.48%。多选用辛温走窜的药物, 如芥子、细辛、冰片、麝香, 使药性透达于内。多选用归肺经的药物, 如芥子、细辛、甘遂、麻黄和半夏。见表5。
 
表5 呼吸系统前15味药物使用频次 (次) 导出到EXCEL
药物 使用频次 总占比 (%) 药物 使用频次 总占比 (%)
芥子 245 18.24 白芷 24 1.79
细辛 226 16.83 冰片 21 1.56
甘遂 194 14.45 附子 20 1.49
延胡索 181 13.48 麝香 18 1.34
肉桂 54 4.02 黄芪 16 1.19
麻黄 46 3.43 紫苏子 15 1.12
半夏 29 2.16 干姜 10 0.74
丁香 26 1.94
 
(2) 循环系统的用药规律
共纳入有效文献7篇, 中药20种, 使用33频次。多采用透达肌肤的药物, 如芥子、麝香、冰片、乳香、川芎、细辛。多采用引气归元、温补心肾的药物, 如肉桂、吴茱萸、丁香、晒参、桂枝、附子。多辅以行气活血止痛之药, 如沉香、檀香、延胡索、三七、薤白、红花。见表6。
 
表6 循环系统用药频次 (次) 导出到EXCEL
药物 使用频次 总占比 (%) 药物 使用频次 总占比 (%)
冰片 4 12.13 沉香 1 3.03
肉桂 3 9.09 晒参 1 3.03
吴茱萸 2 6.06 檀香 1 3.03
延胡索 2 6.06 丁香 1 3.03
桂枝 2 6.06 乳香 1 3.03
三七 2 6.06 川芎 1 3.03
芥子 2 6.06 薤白 1 3.03
麝香 3 9.09 甘遂 1 3.03
细辛 2 6.06 附子 1 3.03
红花 1 3.03 黄芪 1 3.03
 
(3) 寒湿痹证的用药规律
共纳入有效文献19篇, 中药32种, 使用91频次。走窜透络药物居多, 如芥子、细辛、桂枝。温里补阳药物, 如附子、续断、吴茱萸、荜茇、桂枝。祛风寒湿药物, 如川乌、威灵仙、羌活及透骨草。见表7。
 
表7 寒湿痹证用药频次 (次) 导出到EXCEL
药物 使用频次 总占比 (%) 药物 使用频次 总占比 (%)
芥子 13 14.29 羌活 3 3.30
细辛 13 14.29 麻黄 3 3.30
延胡索 8 8.79 南星 2 2.20
川乌 6 6.59 附子 2 2.20
甘遂 5 5.49 吴茱萸 2 2.20
桂枝 4 4.40 续断 2 2.20
荜茇 4 4.40 苏木 2 2.20
透骨草 4 4.40 牛膝 2 2.20
威灵仙 3 3.30
 
(4) 其他疾病的用药规律
共纳入有效文献21篇, 中药25种, 使用47频次。使用刺激皮肤药物居多, 如芥子、附子。温里补阳药物, 如肉桂、附子和干姜。行气药物, 如延胡索、细辛。见表8。
 
表8 其他疾病用药频次 (次) 导出到EXCEL
药物 使用频次 总占比 (%) 药物 使用频次 总占比 (%)
芥子 6 12.77 延胡索 4 8.51
细辛 5 10.64 附子 3 6.38
甘遂 5 10.64 干姜 2 4.26
肉桂 4 8.51 苍术 2 4.26
3 讨论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三伏贴 (灸) 疗效最为显著, 其根据中医辨证用药和寻经选穴理论, 在三伏天阳气最充旺, 机体脉络气血相对充盈之时, 借助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任脉穴位和化痰行气、补益心肾、温补肾阳与祛风散湿等药物[8], 进行穴位贴敷疗法, 以治疗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 如呼吸系统[9]、循环系统及关节痹证等疾病, 达到振奋阳气、调整阴阳的目的[1,10]。
 
冬病夏治是一种因时制宜, 集内外治法于一体的特殊治法, 其可调节人体多方面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1]。近年来, 随着临床冬病夏治的广泛应用, 治疗疾病的种类日益增多, 药物选择更加广泛。探究冬病夏治的选穴用药规律及适应证可以使冬病夏治法疗效更加肯定, 选穴用药更加具体化、科学化、系统化。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孙小月 王修银 韩常安 朱秀英 李永平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