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便秘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揿针应用于功能性便秘作用机制的初步认识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03-17
揿针是将圆形图钉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者皮下的治疗方法,属于埋针法、皮下留针法,也属于传统针法里的浮刺或浅刺,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的结合运用[1]。该针法由《灵枢·官针》中“十二针”中的“浮刺”发展而来,认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玄珠密语》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排便次数减少,大便性质坚硬结块,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等。功能性便秘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是安全有效的[2]。
 
1 中医认识揿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
1.1 经络皮部理论
《素问·皮部论》言:“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于皮肤之处[3]。揿针疗法的核心在于“在皮守皮”。《灵枢·平人绝谷》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脾胃论》云:“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以上条文表明,便秘由脏腑气机失调,阴阳失和,升降失司所致,故调畅气机、平和阴阳能使空腔脏腑的传导功能有效运行[4]。揿针通过针刺刺激局部皮肤腧穴,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恢复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不良反应小,临床效果显著[5]。
 
1.2 脏腑理论
肺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具有保持体内外阴阳消长变化,使体内阴阳平衡,脏腑气机协调的功能[6]。揿针通过作用于人体皮部从而治疗疾病,是“肺主皮毛”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的体现。《黄帝内经》中有“肺合大肠”的记载,后世又陆续有肺肠同病、肠病治肺、肺病治肠等说法。唐容川《血证论》载:“肺遗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寓意草》载:“肺中之热无处可宣,急奔大肠,食入则不待运化而直出,食不入,则肠中之垢污亦随气奔而出,是以泻利无休也。”肺脏功能失调会导致大肠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也会影响肺气肃降。揿针通过浅刺皮部,有助于“肺主皮毛”功能的发挥,进一步促进大肠传导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功能性便秘的症状。再者,《素问·宣明五气》《灵枢·本神》指出五脏藏神,各神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整体。肠神经系统由胃肠道、胆道及胰腺中所含的神经节及节间的神经纤维组成,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相联系。功能性便秘与脑-肠轴理论密切相关[7]。研究认为,脑-肠轴功能紊乱为主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的中医病机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为脑-肠轴失衡[8,9]。大肠传导功能障碍,与脾、胃、肾、肺、心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9]。食物经胃受纳腐熟,经脾脏运化,小肠泌别清浊,最后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及肾气的推动,使糟粕经大肠转输而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能导致便秘。老年人脏腑虚衰,最易产生慢性功能性便秘,通过益气补血、健脾生津,可达到润肠通便、标本兼治的目的[10]。针刺腧穴可健脾温肾,加强各脏腑器官功能,疏通全身之气,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
 
1.3 留针时间
《素问·离合真邪论》言:“静以久留,无令邪布。”《灵枢·九针十二原》言:“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上均说明留针时间长的重要性。《针灸大成》云:“病滞则久留针。”《灵枢·终始》言:“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以上说明久病者多邪气深陷,应久留之而祛邪。《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为便秘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中医认为,便秘患者多因长期胃肠道传导失司,邪毒内停而致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故适宜久留针的针法[11]。研究表明,留针时间为60 min要比留针时间为30 min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更好[12]。宁玉楼等[13]认为,揿针治疗功能性便秘埋针时间为48~72 h,在揿针埋针期间应嘱患者按压穴处以增加针刺刺激量,延长作用效应,提高针刺的疗效。
 
2 现代医学认识揿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
2.1 调节肠道菌群
因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无揿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制研究,故本文以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制文献研究为载体来认识揿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可能由于肠道菌群对胃肠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稳态失衡会降低胃肠功能,故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有利于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病情[14]。《灵枢·刺节真邪论》曰:“用针之要,在于调气。”调理气机升降平衡是针刺调气的关键。研究认为,通过针刺调理气机升降,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13]。脑-肠轴功能变化也会改变肠道的菌群结构[15],通过针刺调控脑肠肽、炎性反应,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肠道恢复稳态及良性循环[16]。研究表明,针刺天枢穴全层及不同组织层对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有一定作用,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时采用深刺法容易引起患者针刺部位疼痛、腹泻及全身酸痛,故考虑到患者的舒适度,浅刺可能为最佳选择[17]。
 
2.2调节胃肠动力
胃肠动力障碍是导致便秘的原因。研究表明,5-羟色胺(5-HT)作为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中枢及外周组织中,主要来源于胃肠道,5-HT3受体的表达下调一方面影响肠感觉向脑的传递,使便意减少,另一方面又使胃肠动力减弱,胃肠道的传输减慢,肠分泌减少,从而诱导便秘产生[18]。针刺调节胃肠动力的机制概括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方面[19]。针刺可降低血管活性肠肽,提高胃促生长素、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加快肠道的蠕动,从而改善便秘[20]。
 
2.3 生物反馈治疗机制
主动控制排便是神经肌肉高度统一的生理过程,生物反馈的作用机制是实现和协调上述生理过程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机体参与完成的生物反馈训练中,不仅仅要针对局部病理生理功能进行纠正,还应高度重视调动高级中枢对脊髓低级中枢的不断调节。研究表明,针刺协同生物反馈疗法可以加强肛门或盆底肌的肌肉运动[21,22]。生物反馈和针刺共用可增强肌肉和膈肌量,提高排便时对肌肉的控制,促进肠道的蠕动,从而改善便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2.4神经电生理作用
神经冲动依靠神经纤维上顺序发生的电化学变化进行传导,而腧穴相对身体其他部位具有更特异的电化学特征,针刺穴位能使神经细胞膜两侧产生电位差,而传导这种电流的物质基础除神经纤维外,还与疏松结缔组织有关[23]。揿针作用于皮下,局部结缔组织受到刺激,其周围的空间构型发生改变,产生压电效应,释放生物电,从而发挥局部和全身的整体调节作用,以达到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目的。
 
2.5 神经内分泌学说
肠神经系统的众多细胞可以分泌脑肠肽和大量免疫细胞,作为递质或胃肠激素释放,对消化道平滑肌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胃肠免疫及全身免疫中起重要作用[24,25]。针刺可以使脑肠肽与细胞因子的调节参与到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之中,舒张肠道平滑肌,从而促进肠道蠕动。
 
2.6 保护胃肠黏膜
胃肠黏膜损伤是导致急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环节,可由创伤、饮食、烟酒、药物等理化因素所致[26]。针刺可以参与对胃肠黏膜的保护和修复,主要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加黏膜供血,加强微循环;调节生长因子;增强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控制细胞凋亡;调节代谢和促进脑肠肽的表达。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胃肠黏膜的修复,从而促进肠道动力、感觉及分泌的改变,改善便秘[27,28]。
 
3 小结
从针刺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可行性角度来看,除其显著的作用疗效之外,与目前临床药物作用效果相比,针刺疗法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针刺治疗便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便利性、卫生经济性,为便秘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大了针刺治疗的适用范围。揿针用于功能性便秘有良好的中医学思想基础,在经络皮部理论、脏腑理论的核心指导下,通过浅刺法刺激气机的运行,在久留针方式下增加刺激量,维持治疗效果。在现代医学理论的层面,也有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揿针疗法的科学内涵。目前,临床上揿针并不广泛用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本研究从中医理论及西医研究角度出发,探讨揿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为后续临床或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借鉴。目前,关于针刺对胃肠道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只论述揿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需要更深层面的研究。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胥莹 李季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Tag标签: 便秘(57)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