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针灸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四诊合参注重切诊 针药结合灸法并举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10-20
•吴耀持临床四诊合参,尤其注重切诊,重视对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太溪之脉、颔厌太冲之脉以及脉象左右偏胜的了解与掌握,为针灸诊治与疗效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依据。
 
•吴耀持强调在针刺过程中,得气是实施补泻的先决条件。任何针刺补泻手法的施用,都必须在得气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如此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海派中医“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吴耀持从医40余年,其治学严谨、医德高尚、临证经验丰富,擅长脊柱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对运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得名家之真传,见治病之效验,对吴耀持老师40余年的学术临床特色略有所悟。现简述其要,以飨同道。
 
四诊合参注重切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医生临证诊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局部的病症可以影响整个机体。因此,有经验的中医医生能够通过四诊发现机体的异常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吴耀持认为针灸虽为外治之法,但四诊的运用依然重要,尤其是对脉诊的把握。《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医生在诊病过程中,需要通过切脉来了解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情况,以及疾病所涉及的脏腑、经络、病位,判断患者的气血盛衰,以及邪正力量消长,为治疗指引方向,从而制定针灸治疗方案,确定针灸的取穴、施针深浅、留针时间以及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等,给予合适的刺激强度。吴耀持临床重视对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太溪之脉、颔厌太冲之脉以及脉象左右偏胜的了解与掌握,为针灸诊治与疗效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依据。
 
针药结合灸法并举
 
古代医家提倡“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医药立足于整体,从整体观出发,调节失和之脏腑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针刺作为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优势在于通过多靶点、双向调节等作用使机体与内外环境保持平衡,且具有无成瘾性、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尤其对于一些哺乳期妇女及小儿疾患的治疗有一定优势。比如,吴耀持在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中,通过针刺不仅可缓解患者的情绪低落状态,还可以通过整体调节作用改善患者的失眠、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针药结合疗法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单纯针灸疗法和单纯药物疗法的不足,有非常独到的临床效用。针药结合所涵括的范围很大,如在针刺的同时配合一些口服用药,或者结合穴位给药方式等。隔药灸疗法就是在艾灸疗法和中药及其配方不断结合运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充分发挥了艾灸、药物、穴位的多重作用。针灸治疗兼用汤药内服,或药熨、或熏洗、或外敷、或涂擦等,多种疗法结合,可使疗效事半功倍。采用隔物灸、米粒灸、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发泡灸疗法等系列灸法,对拓展和重现针灸治疗疾病谱意义重大。
 
擅用要穴注重针法
 
针灸选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是针灸获取疗效的两个关键因素。特定穴中的五腧穴、原穴、络穴是吴耀持在临床上较常用的穴位。五输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与人体脏腑功能息息相关,且会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改变,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天人合一”。因此,古人也总结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的理论。此外,吴耀持在利用五输穴进行治疗时,还根据五输穴和脏腑的五行属性,在五行生克规律的指导下进行取穴,如子母补泻法等。他还根据特定穴的特点搭配使用,比如五脏病取输穴,六腑病取合穴、俞募原络配穴等。吴耀持采用原穴和络穴联合使用的方法进行脏腑疾病的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同时也可以节省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在治疗过程中多遵循原穴为主、络穴为辅的原则,一般先病之经取其原穴,后病之经取其络穴。例如,心经先病则应选择心经之原穴神门作为主要治疗穴位,而小肠经后病则应选择小肠经络穴支正作为辅助治疗穴位。这不仅是针灸学经典理论,更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吴耀持通过对陆瘦燕相关著作及历代文献学习,特别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临床擅用弩法、导气针法以催气、行气,达到“气至病所”,为针灸疗效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保证。吴耀持认为,各种针刺手法作用于腧穴,其最终目的是调整经气,即经气元气和营卫之气的虚实、有余或不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吴耀持强调在针刺过程中,得气是实施补泻的先决条件。任何针刺补泻手法的施用,都必须在得气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如此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对于临床上难于得气的病症,必须深刺久留,以待气至,而使用导气针法结合弩法等,不仅起到迎随补泻的功效,而且以针向导气,使气至病所,加强得气感,“气速至,则效速”,从而收到满意的疗效。
 
补肾化瘀辨经论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属中医学“腰痹”范畴。现代中医学家多将腰突症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肾虚、感邪、血瘀。吴耀持认为其病因病机系“伤、虚、瘀”合而为病。以“伤”为因,“瘀”贯穿其中,以“虚”为本,故治疗上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大法。吴耀持在52个古今治疗腰腿痛有效穴位基础上,经过大样本的临床验证,提炼出治疗腰突症“4+1”的穴位优化组合和补肾化瘀的治则,并依据临床表现将腰突症分为太阳腰腿痛、阳明腰腿痛和少阳腰腿痛,辨证与辨经论治结合,临床疗效满意。
 
吴耀持发现在临床中一些腰突症的年轻患者发病之初表现为腰痛,此症状与肾虚无关。而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等椎间盘组织均属于中医“筋”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肝主筋”,《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即肝所获取的精气都会散布到筋,发挥濡养作用,只有气血充足、疏泄正常,筋才能坚强而富有弹性。而且损伤之初均有一定程度的气滞、血瘀的变化,肝的生理功能在气血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肝藏血,血能养筋,肝藏血量充足,则筋骨营养充足而筋强骨壮。肝主疏泄,疏通气血运行,肝脏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血亦因之畅通无阻,正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据此,吴耀持认为“筋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关键,在治疗上应重视从“筋”论治,整体论治兼顾,提出“养肝舒筋、行气活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大法,在急性期调肝,柔肝缓急止痛;恢复期补肾,肝肾同调,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李艳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