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保健养生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中医调度脾胃法的运用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07-18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若脾阳不振,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等,致使运化无权,升降失司,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妨碍,必然百病丛生。脾胃贵在健通和畅,脾运宜健,胃纳宜和,有必要维持升降、纳化、燥湿的平衡。
 
调度脾胃十法
 
笔者将调度脾胃法分为益气法、养阴法、升举法、温中法、清热法、理气法、祛湿法、攻下法、消导法、固涩法。又以攻、补为纲,分为两大类。攻法为理气、清热、祛湿、消导、通下诸法;补法为益气、升举、温中、养阴、固涩诸法。根据临床详细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则提纲挈领,机圆法活。
 
益气法:用于脾胃缺乏之证,主以四正人汤。益气之为用,非只一端,且脾为生化之源,五脏之本,故益气亦可生血,益气亦可生精,益气亦可固脱。“正气存内,邪不行干”,益气扶正即可祛邪。
 
益气之法化裁活用,层出不穷。如益气兼以散滞,用异功散;益气化痰,用六正人汤;益气祛湿,用参苓白术散;气阴统筹,用生脉散合四正人汤;气血两亏,用归芍六正人汤或八珍汤;心脾俱亏,主以归脾汤等。
 
升举法:用于气虚下陷之证,主以补中益气汤。另如升阳益胃、升阳祛湿、升阳散火诸法亦不行偏废。
 
养阴法:用于脾胃阴虚之证,脾阴虚者主以慎柔养真汤,胃阴虚者主以叶氏养胃汤。两者同中有异,宜把握分寸。比如养阴益气同用、养阴化痰并重、养阴祛湿并行、养阴清热相兼,临床皆为常用。
 
理中法:用于脾胃虚寒之证,主以理中汤。比如温中化饮、温中化痰、温中理气等,变法颇多。
 
清热法:用于脾胃实热之证,主以白虎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又如清热攻下合用、清热祛湿并重等,临床均非罕见。
 
理气法:用于脾胃气滞之证,主以加味乌药汤、越鞠丸。气滞夹寒,以良附丸温而行之;气滞夹热,以金铃子散凉而行之;气逆不降,则以旋覆代赭汤主之,虚者用参,实者则去之。
 
祛湿法:用于湿邪困脾之证,主以胃苓汤。寒湿者合以实脾饮化裁;湿热者清热祛湿,湿盛于热者用茵陈五苓散,热盛于湿者用茵陈蒿汤,热毒偏盛者用白头翁汤。
 
攻下法:用于胃家实之证,热实者三承气汤寒下,寒实者温脾汤温下。其他如温润之济川煎,凉润之麻子仁丸,平润之五仁丸,攻补兼施之增液承气汤、黄龙汤、承气养营汤等,均宜随证而施。攻下法,非仅为下结粪,实为攻邪。
 
固涩法:用于久病滑脱不禁之证,主以扶正、固脱、涩肠之真人养脏汤。另如温中固涩之桃花汤、诃子散等,亦临床所常用。
 
消导法:主要是消食化滞法,食滞轻者,主以保和丸,重者以木香槟榔丸,并宜区分滞之寒热,体之真假,酌予化裁。
 
以脾胃与五脏关系为根据,则又有肝脾不好之逍遥散法,心脾两虚之归脾汤法,脾肺气虚之四正人汤法,肝气犯胃之四逆散合左金丸法,脾湿犯肺之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法等,不一一列举。
 
调度脾胃十法的运用应注意,临床病况往往较为复杂,如寒热并见、真假搀杂等,不是单用一种方法所能习惯,常需数法结合运用,并权衡轻重,有主有从,才干全面照料。
 
如益气与消导并用,清热与通下合用,温中与理气兼施,养阴与清热两顾,祛湿与清热、温中合参等等。十法不能孤立对待,临证处方,有必要针对详细病况,恰当把握,灵敏使用,才干进步效果。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