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少儿保健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少儿推拿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3-14
少儿推拿历史悠久, 操作简便, 无痛苦, 无不良反应, 疗效显著。《小儿推拿秘诀》载:“倘能查其病证, 寻其穴道, 施以手法……未有不随试而效者。”笔者从少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 通过中医对推拿作用机制的认识及案例分析, 简要阐述少儿推拿的临床应用。
 
1 少儿推拿与少儿生理病理特点
1.1 生理特点
少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就是稚阴稚阳, “稚阳未充, 则肌肤疏薄, 易于感触;稚阴未长, 则脏腑柔嫩, 易于传变” (《医原·卷下·儿科论》) 。少儿生理上的稚阴稚阳决定了其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少儿推拿作为一种良性、有序、双向调节的物理刺激, 通过特有手法作用于少儿机体, 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这是少儿推拿调理的生理基础[1]。“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说明少儿的代谢旺盛, 吸收、循环、排泄和生长较快, 无论是形体增长还是功能活动均不断趋向完善。推拿作用于生长旺盛的少儿机体, 能直接调整和增强其脏腑功能, 促进少儿生长发育。此外, 推拿还能增强少儿的脾胃功能, 促进其对饮食的摄入、腐熟、消化和吸收。
 
1.2 病理特点
少儿的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自身抗病和调节能力较差。从外部环境上讲, 少儿寒暖不能自调, 易为六淫邪气所侵;同时少儿饮食不知自节, 易被乳食所伤。不同手法作用于少儿身体的不同部位, 既能清热泻火, 又能温经散寒。“凡身热重者, 但捞明月, 或揉涌泉, 引热下行”“凡身凉重者, 揉外劳、板门穴, 揉二扇门, 推三关, 揉阳位, 立热” (《小儿按摩经》) 。推拿加穴位补泻及在脘腹部直接操作, 能调节胃肠蠕动, 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加速消化液和各种酶类、抗体的分泌, 促使炎症消散, 有利于组织修复, 从而消除症状, 恢复脏腑功能。推拿还能解除粘连、套叠、梗阻、扭转等机械病理过程。可见, 少儿虽脏腑柔弱, 但气血反应灵敏, 只要推拿得宜, 一般恢复较快。
 
2 中医对推拿原理的认识
2.1 平衡阴阳
推拿手法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急、重、深的手法属阳, 缓、轻、浅的手法属阴。故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应视具体病情分别运用不同的手法调和阴阳, 从而使机体失衡的阴阳归于平衡, 以达到调理治疗的目的[2]。
 
2.2 补虚泻实
推拿的补泻作用是手法作用于人体的某一部位, 使人体内脏腑、经络产生相应变化的过程。补法可扶助正气, 补其不足;泻法可祛除邪气, 泻其有余。推拿的补泻往往是手法的轻重、方向、快慢及刺激的性质、治疗部位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来。除了手法的作用外, 脏腑之间失去平衡还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进行推拿治疗, 如“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有补土泻木法、培土生金法等。通过手法和五行生克的原理都可起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
 
2.3 调和气血
推拿通过经络而起作用, 不论运用揉、摩、推、擦, 还是点、按、抖、拿等手法, 对气血均有调和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应用推拿调理气血虚弱产生的病证或亚健康状态时, 往往用摩腹法促进胃的通降功能, 用一指禅推、揉、按脾俞、胃俞、足三里, 或用擦法在背部督脉及脾胃区域治疗, 增强脾胃化生气血的能力[3]。综上所述, 少儿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 以平衡阴阳, 补虚泻实, 调和气血, 改变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 使症状得以消除或缓解, 达到调理亚健康状态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3 病案举例
3.1 感冒
(1) 概述感冒是少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为特征, 又称伤风。冬春季节多风寒、风热及时行感冒, 夏秋季节多暑邪感冒, 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多为正虚感冒。除常证外, 辨证时还应结合辨别夹痰、夹食、夹惊的兼证。感冒的基本治则为疏风解表。风寒感冒者应疏风散寒, 辛温解表;风热感冒者应疏散风热, 辛凉解表;反复感冒者应扶助正气, 固表和卫;夹痰者宣肺化痰;夹滞者解表消食;夹惊者镇惊息风。
 
(2) 基本手法开天门48次, 分推坎宫48次, 运太阳48次, 揉耳后高骨48次, 拿风池1min, 拿肩井1~3min。风寒感冒, 加推三关1~3min, 掐揉二扇门1~3min, 黄蜂入洞1~3min;风热感冒, 加清天河水1~3min, 揉小天心1~3 min, 推天柱骨1~3 min;气虚者, 加补肺经1~3 min, 补脾经1~3 min;夹滞者, 加逆运内八卦100次, 推四横纹100次;夹惊者, 加捣揉小天心100次。
 
(3) 病案举例患儿, 女, 2岁6个月, 2015年9月3日下午3时许求诊。其母代诉:感冒2d, 鼻塞流涕, 体温37.5~38.2℃, 门诊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 (具体用药不详) 。查体:体温38.1℃。刻下症:少儿烦躁哭闹, 鼻塞流黄浊涕, 唇干燥而赤, 咽红, 舌红苔薄黄, 身热微汗, 睡卧不安, 或有惊醒,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指纹浮而微紫。诊断:外感风热。治法:清热解表, 滋阴补肾。取穴:开天门48次, 分推坎宫48次, 运太阳48次, 揉耳后高骨48次, 拿风池48次, 捣揉小天心100次, 清天河水300次, 清板门200次, 逆运内八卦100次, 推四横纹100次, 清肺经300次, 推六腑300次。按上述手法操作30 min后, 患儿停止哭闹, 安静入睡, 测体温37.3℃。嘱回家稠粥将息, 多饮开水。第2日复诊, 其母诉回家后进食少量稠粥, 未再哭闹, 夜间睡眠较前安稳, 今早体温37.2℃, 鼻塞减轻, 流涕亦少。效不更方, 继续推拿治疗, 每日1次, 连续5d, 饮食及大小便均正常, 诸症消失, 告愈。
 
(4) 体会感冒为六淫外袭, 肺卫不固所致。少儿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 腠理开泄, 故发热而有汗出, 但汗出病不解;热扰心神, 故烦躁哭闹;肺气失宣, 邪扰其窍, 故鼻塞流涕;火热上犯咽喉, 故咽红;热易伤津, 故唇干燥而赤,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 指纹浮紫皆风热征象。上述处方中开天门、分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拿风池以疏风解表;捣揉小天心以清热除烦, 镇静安神;清天河水、清板门以滋阴泻火, 清除肠热;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以和中健胃, 增进饮食;清肺经、推六腑以通便退热[4]。
 
3.2 咳嗽
(1) 概述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 影响肺的宣肃, 造成肺气上逆作咳, 咳吐痰涎, 即称“咳嗽”。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 是少儿常见的肺系病证。首先应区别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外感咳嗽一般病程较短, 伴有表证, 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较缓, 病程较长, 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 常呈现由实转虚的证候变化。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及外感内伤[5]。
 
(2) 基本手法清肺经1~3min, 清肝经1~3min, 揉天突1~3min, 推揉膻中3~5min, 推揉肺俞3~5min, 肃肺5~8遍, 搓摩两胁5~10遍。流清涕者, 加揉一窝风100~200次, 拿风池1~3min;痰多者, 加揉掌小横纹1~3min, 揉丰隆1~3min;纳差者, 加补脾经100~200次, 揉板门1~3min, 推揉四横纹1~3min, 揉腹1~3min, 揉足三里100~200次;发热者, 加清天河水100~200次, 推六腑100~200次, 推天柱骨100~200次;便秘者加清大肠100~200次。
 
(3) 病案举例患儿, 男, 2岁9个月, 2016年1月10日上午9时来诊。其母代诉:该患儿2周前曾感冒, 经治疗后感冒已愈, 但开始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已用消炎药及止咳药物 (具体药物不详) 治疗5d, 咳嗽仍较明显。患儿不欲饮食, 前半夜咳嗽不甚剧烈, 晨起4~5时咳嗽较重, 甚者咳醒。查体:患儿咳声重浊, 痰多壅盛, 色白而稀, 听诊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 苔白腻, 指纹紫滞。治法:健脾燥湿, 化痰止咳。取穴:补脾100次, 揉板门100次, 清肺经100次, 清肝经100次, 揉掌小横纹100次, 运内八卦100次, 揉天突1min, 推揉膻中300次, 揉腹3min, 推揉肺俞1min, 肃肺10遍, 搓摩两胁10遍, 揉丰隆1min。每日推拿2次, 连续推拿3d后, 咳嗽明显好转。然后每日推拿1次, 再推拿7d后诸症消失, 听诊右下肺湿啰音消失, 饮食正常, 病告痊愈。
 
(4) 体会少儿之咳嗽, 或为外邪袭肺, 壅塞气道, 致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引起咳嗽;或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 导致脾胃失调, 水谷不能化生精微, 反而酿生痰浊, 上贮于肺, 致肺之清肃失司, 发为咳嗽。故少儿之内伤咳嗽多为脾虚生痰, 痰阻气道, 影响肺气出入, 致气逆作咳。痰湿上贮于肺, 则咳嗽痰壅, 色白而稀;痰湿中阻, 气机失畅, 则胸闷纳呆;苔白腻, 脉濡为痰湿内停之象。上述手法中补脾经能健脾补肺, 即培土生金;清肺经能宣肺止咳, 顺气化痰;清肝经能清肝泻火, 降气化痰, 有利于肺的清肃;揉掌小横纹能化痰散结;推揉膻中和肺俞能宽胸理气, 化痰止咳;揉天突能降气化痰, 重刺激能催吐, 促使痰涎排出;肃肺和搓摩两胁、揉丰隆有较好的化痰行气之功。全方共奏宽胸理气、宣肺止咳之效。
 
3.3 泄泻
(1) 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本病以3岁以下少儿最为多见。少儿脾常不足, 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 或脾肾阳虚, 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5]。
 
(2) 基本手法补脾经300次, 调大肠300次, 神阙静振法10min, 推七节骨300次, 揉龟尾300次。伤食泻者, 基本手法中推大肠用清大肠, 推七节骨用推下七节骨, 加揉板门1~3min, 掐揉四横纹1~3min, 揉中脘1~3min, 揉消食穴1~3min;风寒泻者, 基本手法中推七节骨用推上七节骨, 揉外劳宫和一窝风1~3min, 拿风池1~3min;湿热泻者, 基本手法中推大肠用清大肠, 推七节骨用推下七节骨, 清天河水1~3min, 退六腑1~3min。脾虚泻者, 基本手法中推大肠用补大肠, 推七节骨用推上七节骨, 推三关1~3min, 捏脊7~20遍, 按揉足三里2min;脾肾阳虚者, 基本手法中推大肠用补大肠, 推七节骨用推上七节骨, 补肾经1~3min, 揉肾顶1~3min, 推三关1~3min, 揉外劳宫1~3min, 擦腰骶部 (以透热为度) 。
 
(3) 病案举例患儿, 女, 2岁5个月, 2015年5月13日下午5时就诊。其母代诉:患儿无明显原因腹泻5d, 每日6~7次, 大便质稀如水, 色黄味臭, 化验大便未见异常, 但见食欲不振, 口干欲饮。在当地妇幼保健院住院4d, 经输液抗感染治疗, 效果不佳。查体:体温正常, 神色萎靡, 口中酸臭, 懒言少动, 面白少华, 肛门周围红赤, 舌红, 苔黄厚腻, 指纹紫滞。治法:健脾和胃, 清热止泻。取穴:补脾经300次, 清大肠300次, 揉板门3min, 推揉四横纹各100次, 清天河水100次, 清小肠300次, 揉中脘3min, 神阙静振法10min, 推下七节骨100次, 揉龟尾100次。当日推拿1次, 第2日上午、下午各推拿1次。第3日下午来诊, 其母诉便质已较稠, 大便次数减少, 有饥饿感要求进食。查少儿舌苔较前好转, 精神亦佳, 效不更方, 继又每日1次推拿调理, 连续3d。第7日上午其母来电话诉患儿大便正常, 饮食亦佳, 病告愈矣。
 
(4) 体会少儿脾常不足, 运化能力弱, 饮食不知自节, 若调护失宜, 乳食失节或不洁, 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 均可损伤脾胃, 发生泄泻。《黄帝内经》载:“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以上推拿方中, 补脾经能健脾益气, 化湿止泻;清大肠能调理大肠, 疏通肠腑气机;揉板门、推揉四横纹、揉中脘、神阙静振法可健脾消食, 调节肠腑;清天河水、清小肠可分清泌浊;推七节骨能调理肠道, 龟尾为少儿止泻要穴, 两穴合用能升清降浊, 化湿止泻。全方共奏运脾化湿、升清降浊止泻之功。
 
4 小结
少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运用手法作用于少儿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 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 扶助人体正气, 改善机体的内部环境, 调节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 促进少儿健康生长发育, 增强抗病能力, 保健身体及防治少儿亚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学科。少儿推拿节约资源、绿色环保, 少儿容易接受, 在推拿操作过程中少儿没有任何痛苦感, 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 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孙德仁.少儿推拿儿科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1-12.
[2]廖品东.少儿推拿手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40-51.
[3]金义成.海派儿科推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93-138.
[4] 孙德仁.少儿推拿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21-78.
[5] 王晋.少儿推拿中医诊断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94-10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孙德仁 夏慧萍 王建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