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偏头痛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畲医针刺疗法对偏头痛患者听觉 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08-31
偏头痛是一种以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疾病, 是神经科和针灸科门诊常见病, 发作时 可伴有恶心、 呕吐、 畏光等症状。由于本病具有症状多 样、 反复发作、 难以根治的特点,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 活和工作质量, 并且长期服药有引起药物滥用的风 险 [1 ] , WTO 已将其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 [2 ] 。畲 医针刺疗法属于畲医发痧疗法的范畴, 具有独特的理 论和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针刺疗法不同, 本疗法以痧点 为操作点, 手法采用挑刺法。本课题以畲医针刺疗法 治疗偏头痛, 以西药治疗为对照, 研究结果表明该疗法 在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并能显著改善病人的 脑血流动力学情况 [3 -4 ] 。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 监测偏头痛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视觉诱 发电位(VEP)的变化, 观察畲医针刺疗法对患者神经 电生理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其治疗偏头痛的机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患者均于 2016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 月在 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 据纳入标准收集 病例 120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60 例, 其中治疗组脱落 2 例, 实入组 58 例, 对照组脱落 3 例, 实入组 57 例, 病例脱落原因均为失访。经统计学分 析, 两组病例在性别、 年龄、 头痛程度、 病程方面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具体详见表 1。 两组性别经卡方检验, χ 2 = 0. 115, P > 0. 05;年龄经 t 检验, t = -0. 632, P >0. 05;病程经 t 检验, t = 0. 850, P >0. 05;头痛积分经 t 检验, t =1. 511, P >0. 05。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珋 x±s, 岁) 病程(珋 x±s, 年) 头痛积分(珋 x±s)
男 女
治疗组 58 19 39 41. 15 ±10. 53 6. 89 ±5. 14 14. 63 ±2. 97
对照组 57 17 40 42. 32 ±11. 52 6. 71 ±5. 52 13. 83 ±2. 80

1.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 2004 年国际头痛学会(ISH) 发布的 《国际头痛疾病分类》 (ICHD - 2)中无先兆偏 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的确诊标准 [5 ] 。畲医诊断标准: 根据雷后兴等在 2007 年出版的《中国畲族医药学》 , 符合其中畲医 “头风痧” 的典型临床表现, 在此基础上 验痧筋、 试撮天突穴、 查痧点等试验中至少有 1 项阳 性 [6 ] 。

1. 3 纳入标准

①年龄 18 至 60 岁之间;②同时符合上述西医和 畲医诊断标准;③接受治疗前 1 个月内有头痛发作, 并 且未接受过其他与偏头痛相关的治疗;④能配合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4 排除标准

①年龄 <18 岁或 >60 岁;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③合并其他严重原发病, 凝血功能障碍者;④近 1 个月 内接受过其他偏头痛相关治疗;⑤具有精神疾病或其 他原因导致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1. 5 治疗方法

1. 5. 1 治疗组 采用畲医针刺疗法, 取穴:风池 (双侧) 、 太阳 (患侧) 、 头维 (患侧) , 每次治疗选择 1 个做为主穴。查 痧点:在腧穴周围 2 ~3 cm 范围内, 取厚度约 3 mm 的 生姜片由上往下顺刮 7 ~ 10 遍, 若皮内出现乍隐乍现 的蚊咬状红点, 甚至明显的紫点, 即为痧点。操作:以 痧点为操作点, 75% 酒精常规消毒, 刺手拇、 食指持三 棱银针针柄, 以中指末节指腹罗纹面抵住针身, 中指指 尖置于操作点固定, 露出米粒长的针尖, 在皮肤上快速 挑刺3 ~5 次, 针刺深度约2 mm, 挑出血丝, 挤血8 ~10 滴。隔日 1 次, 10 天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 2 个疗程, 疗程间隔 2 天。

1. 5. 2 对照组 采用西医药物治疗, 根据《中国偏头 痛诊断治疗指南》 [7 ] , 采用指南推荐药物。缓解期用 药:盐酸氟桂利嗪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5 mg/粒), 用法:10 mg, 每天1 次口服;发作期用药:布 洛芬(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 0. 1 g/粒)。轻中度头 痛者, 口服 2 粒, 重度头痛者口服 4 粒, 以 10 天为一疗 程, 连续治疗 2 个疗程, 疗程间隔 2 天。

1. 6 观察指标

1. 6. 1 头痛积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 [8 ] , 记录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 程度、 持续时间、 伴 随症状, 以上 4 项单独积分, 总分为 4 项相加, 评分标 准如下。①头痛发作次数:最近 1 月内, 发作 5 次(包 含 5 次)以上记 6 分, 3 ~ 4 次记 4 分, 2 次或以下记 2 分;②头痛程度:发作时必须卧床休息记 6 分, 影响工 作记 4 分, 不影响工作记 2 分;③头痛持续时间:疼痛 持续时间大于 2 天记 6 分, 持续 12 h 至 2 天记 4 分, 12 h以内记 2 分;④伴随症状:有 3 项或以上伴随症状 记 3 分, 2 项记 2 分, 1 项记 1 分。 1. 6. 2 电生理监测 选用丹麦产 REF 9031G1361 肌 电 - 诱发电位仪, 监测工作由专人负责进行。正常值 标准以 《临床诱发电位学》 [9 ] 为基础结合本单位自身 数据得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记录Ⅰ、 Ⅲ、 Ⅴ波波 幅、 峰潜伏期 (PL) 及 Ⅰ ~ Ⅲ、 Ⅲ ~ Ⅴ 峰间潜伏期 (IPL)。BAEP 异常标准:①各波 PL 或 IPL 大于正常 值;②Ⅲ ~ Ⅴ与Ⅰ ~ Ⅲ的 IPL 比值(Ⅲ ~ Ⅴ/Ⅰ ~ Ⅲ) >1;③各波波形消失或波幅Ⅴ/Ⅰ值 < 1;以上 3 项具 备 1 项即可认定为异常。

视觉诱发电位(VEP):主要记录 P100 波幅和潜伏 期。VEP 异常标准:①潜伏期大于正常值;双侧对比 波幅下降 >50%, 波形分化不良或消失;②以上两项具 备 1 项即可认定为异常。

1. 7 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 [8 ] , 临床疗效分为痊愈、 显效、 有效和无效。痊 愈:疗程结束后, 头痛停止发作, 1 月内无复发;显效: 疗程结束后, 病情明显改善, 头痛积分减少大于 50%; 有效:疗程结束后, 头痛积分减少在 20%至 50% 之间; 无效:疗程结束后, 病情无缓解甚至加重, 头痛积分减 少小于 20%。

1. 8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9. 0 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 验,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分别选 配对样本 t 检验和独立样本 t 检验, 等级资料或不符合 正态选择秩和检验。以 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 84. 48%, 对照组总有效 率 75. 44%, 临床疗效经统计学秩和检验, Z 值 = -2. 058, P <0. 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 表 2。

表 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8 18 16 15 9 84. 48%
对照组 57 9 15 19 14 75. 44%

2. 2 两组 BAEP 异常率比较

偏头痛患者存在 BAEP 异常, 尤以Ⅰ ~ Ⅲ/Ⅲ ~ Ⅴ 异常最为多见。治疗前两组异常率经统计学分析, 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P > 0. 05);治疗前后, 两组异常率组内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说明两种疗法均能降低 BAEP 异常率;治疗后 异常率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说明 与对照组相比较, 治疗组能更好的降低患者 BAEP 异 常率。见表 3。

表 3 两组 BAEP 异常率比较 [ 例(%)]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58 36(62. 07) * 10(17. 24) ▲#
对照组 57 37(64. 91) 20(35. 09) ▲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 P <0. 05;与治疗前比较, ▲ P <0. 05

2. 3 两组 VEP 异常率比较

偏头患者存在 VEP 异常, 表现为 P100 潜伏期延 长和波幅降低。治疗前两组异常率经统计学分析, 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P > 0. 05);治疗前后, 两组异常率组内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说明两种疗法均能降低 VEP 异常率。治疗后 异常率经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说 明与对照组相比较, 治疗组能更好的降低患者 VEP 异 常率。见表 4。

表 4 两组 VEP 异常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58 35(60. 34%) * 11(18. 97%) ▲#
对照组 57 34(59. 65%) 22(38. 59%) ▲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 P <0. 05;与治疗前比较, ▲ P <0. 05

2. 4 治疗组不同病程 BAEP、 VEP 异常率比较 BAEP、 VEP 的异常比例随病程延长而增高, 同时 病程越长, 治疗后的异常率也越高。病程在 1 个月内 的患者, 经治疗后, BAEP、 VEP 异常率均恢复正常, 5 年以上病程的患者, BAEP、 VEP 异常率基本不可逆, 说 明神经功能存在不可逆损伤。见表 5。



3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 表现为一侧或两 侧剧烈的发作性、 搏动性头痛, 可伴有畏光、 呕吐等症 状,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女性为 3. 3% ~32. 66%, 男性为 0. 7% ~ 16. 1%。本病的具 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现有多种学说, 其中三叉神经血 管反射学说、 血管源学说是研究偏头痛发病的主流学 说 [10 -11 ] , 而两个学说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 系和影响的。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综合了神经、 血 管、 递质 3 种因素, 认为三叉神经血管调节系统存在功 能缺陷, 散布在硬脑膜上的三叉神经无髓 C 纤维受到 刺激时,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刺激神经产生炎症, 促使 神经致敏, 导致神经过度兴奋, 进而影响血管功能, 引 起疼痛的发作 [12 ] 。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作是 由血管的舒张、 收缩功能紊乱引起的, 在先兆期, 颅内 动脉收缩, 脑动脉痉挛缺血, 发作期主要累及颈外动 脉, 血管扩张, 引起波动性头痛 [13 ] 。国内宋鲁平等学 者研究也发现偏头痛患者有脑血流的异常, 认为改善 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 对治疗偏头痛有较大意 义 [14 ] 。目前亦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的发作 与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有关, 皮层兴奋性升高导致神 经元容易去极化, 从而触发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系统, 进 而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 最终导致头痛发作 [15 -16 ] 。综 上所述, 偏头痛应为神经功能失常和颅内外血管运动 异常导致的神经血管性疾病, 发作期神经功能异常是 基础, 在此基础上继发出现血流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目前偏头痛的临床治疗遵循改善患者神经、 血管功能 这一原则, 但单用药物效果不理想, 并且具有复发率 高、 副作用较大等缺点, 因此寻找具有明确疗效并且复 发率低的疗法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畲医学是畲族人民在生产、 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属 于祖国医学大家庭,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畲 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痧症疗法是其最具代表性 的治疗方法, 畲医学认为只要人体出现不适反应, 均可 按痧症治疗, 给予发痧疗法。畲医发痧疗法种类繁多, 不同的畲医往往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但均以外治法为 主,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 调研的形式, 对发痧疗法 进行了挖掘, 总结出了头风痧、 绞肠痧、 闷痧等 108 种 痧症, 挖掘和整理了针刺、 刮痧、 挑痧、 撮痧和焠痧等发 痧疗法 [17 ] 。畲医针刺疗法与传统中医学针刺疗法不 同, 畲医针刺不强调穴位, 而是以“痧点” 为操作点, 手 法采用挑刺法, 通过挑刺可使局部血管破裂, 造成局部 出血和淤血, 可改善血液循环, 打通气血, 促进新陈代 谢, 进而达到痧毒外泄、 邪去正安的效果, 在一些疼痛 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畲医针刺疗法治疗偏 头痛疗效明确, 近期、 远期疗效均优于西医对照组, 且 能明显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 [4 ] 。本研究在前 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验证临床疗效, 并通过 BAEP、 VEP 检查,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 为畲医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电生理依据。研究结 果显示:①畲医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近期总有效率为 84. 48%, 痊愈率和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②偏头痛发 作期可出现 BAEP、 VEP 异常, 异常率与其他相关研究 差别不大 [18 -20 ] 。BAEP 可以反映偏头痛患者脑干缺 血的程度和脑干神经核团血流灌注状态的变化, BAEP 异常提示偏头痛发作期存在脑干功能异常。VEP 可 以记录枕叶皮质对外界各种视觉刺激产生的电活动, VEP 可以准确的评估枕叶皮质兴奋性, VEP 异常说明 偏头痛患者存在枕叶皮质兴奋异常。治疗后患者 BA- EP、 VEP 异常率明显降低, 且降低幅度治疗组优于对 照组, 说明畲医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脑干功能, 降 低患者枕叶皮层兴奋性, 改善患者神经电生理情况。 但是随着偏头痛病程的延长, 患者的 BAEP、 VEP 异常 率逐渐增高, 且病程大于 5 年以上的患者 BAEP、 VEP 异常情况基本不可逆, 说明随着病程的延长慢性偏头 痛可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电生理改变, 出现永久性的神 经功能损伤。

综上所述, 畲医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 优于西药治疗, 且能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 以及降低发作期 BAEP、 VEP 异常率, 改善神经电生理 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调整颅内动脉舒缩功能, 改 善颅内血流, 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 改善脑干功能, 降 低皮层兴奋性, 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以及改善神经电 生理功能的目的。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蓝丽康 袁彬 鄢连和 陈伟康 雷四英 张巧玲
Tag标签: 偏头痛(23)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