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中风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脑卒中偏瘫 滞动针结合电针预防和治疗足内翻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10-23
滞动针治疗偏瘫足内翻38例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为下肢痉挛出现足内翻在临床上较为 多见, 国外研究报道卒中后下肢痉挛发病率为 17 % ~43 % [1 ] 。 足内翻导致患者在站立、 步行过程中产生不平衡感, 严重者致 使患者无法独立站立, 或在行走过程中发生关节及局部软组织 损伤, 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足内翻一直以来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笔者对 38 例脑卒中合并足内翻的患者采用滞动针结合电针的 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并予以疗效观察,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 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76 例患者均来自 2016 年6 月 ~2017 年6 月入住广 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 均经过头颅 CT 检查或 MRI 检 查, 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并合并有明显的足内翻症状。 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38 例。其中男 49 例, 女 27 例;年龄 36 岁 ~75 岁, 平均(53 ±9)岁;病程 16 d ~62 d, 平均(43 ±7)d;脑梗死 62 例, 脑出血 14 例。治疗组与对 照组在性别、 年龄、 病程、 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经统 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别(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 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2 ] , 诊断为中风病;②有足内 翻症状者。

1. 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严重骨关节疾病的患者; ②精神病患者;③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④血压不稳定的患者; ⑤曾患有中风病的患者;⑥有足外伤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足内翻 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均采用降颅压、 降血压、 补液等常 规对症支持治疗, 并进行运动疗法训练等现代康复治疗。治疗 组通过滞动针并结合电针进行治疗, 对照组通过电针进行治 疗。

2. 1 滞动针治疗

滞动针(专利号:201020043232. 2)。方法:在腓肠肌内外侧 头、 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 3 块肌肉的肌腹中 1/3 处, 找寻针刺 点(多为结节状或块状、 条索样肿物或压痛点)。针刺部位常规 消毒后, 提起皮肤, 用滞动针快速刺入, 达到一定深度并获得针 感后, 顺时针捻转针体数圈, 当针下涩滞, 如再捻转、 提插、 出针 均感困难时, 表明滞针已完成, 即可在滞针的同时行提拉、 颤抖、 摇摆、 旋转等动针手法强化针感, 间隔约 2 min 再行单向顺时针 捻紧后, 再进行动针手法 1 次即可退针。每次取穴 3 处, 隔日针 刺 1 次, 每周 3 次, 共治疗 4 周。

2. 2 常规电针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后, 用 1. 5 寸毫针直刺患者阳陵 泉、 悬钟、 丘墟、 解溪, 得气后在 4 穴针柄上连接 G 6805 电针仪, 采用断续波、 频率 1 Hz, 其中阳陵泉、 悬钟1 组, 丘墟、 解溪1 组, 调整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为度, 以电针带动患踝做节律性背屈 外翻跳动为宜, 留针 30 min, 每周 6 次, 共治疗 4 周。

3 疗效分析

3. 1 观察指标

3. 1. 1 采用改良 Ashworth 评分评价痉挛的程度 对患侧下肢踝关节跖屈的痉挛程度评测 5 次, 取平均值。

3. 1. 2 用 Fugl - Meyer 评价法评价患肢的运动功能情况 改良 Ashworth 评分、 Fugl - Meyer 评价法均由同一医师进行 评测, 并均在患者刚入院接受入组治疗前评测 1 次, 在经过治疗 4 周后再次评测 1 次。

3. 2 疗效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判定。基本痊愈:足内翻体 征消失;好转:足内翻基本恢复;无效:治疗前后体征及主动活 动、 生理曲度均无明显变化。

3.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 t 检验对计量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 4 治疗结果

3. 4. 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 Ashworth 评分、 Fugl - Meyer 评分比 较(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x ± s, 分)
组别 n 改良 Ashworth 评分 Fugl - Meyer 评分
治疗组 38
治疗前 2. 77 ±0. 37 28. 44 ±10. 21
治疗后 1. 82 ±0. 34 1)2) 39. 13 ±8. 78 1)3)
对照组 38
治疗前 2. 78 ±0. 43 27. 22 ±11. 45
治疗后 2. 20 ±0. 33 1) 33. 56 ±8. 48 1)
注:1)与治疗前比较, P <0. 05;2)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3) P <0. 05。

从表 1 可见,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改良 Ashworth 评分、 Fugl - Meyer 评分方面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患 者在治疗后改良 Ashworth 评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 Fugl - Meyer 评分方面比 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患 侧下肢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3. 4.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2)

表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基本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8 15 19 4 89. 47 1)
对照组 38 10 18 10 73. 68
注:1)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从表 2 可见, 治疗组与对照组足内翻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 (P <0. 05), 表明治疗组在治疗脑卒中足内翻方面的临床疗效 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足内翻是临床常见的中风偏瘫伴随症状, 现代康复医学认 为, 足内翻的发生多与小腿三头肌、 胫骨后肌等肌张力的升高, 及其拮抗肌胫骨前肌肌力减退有关。祖国医学认为, 足内翻的 发生主要是因为患侧肢体的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受阻或因筋脉 失养而致。

滞针是近代对传统针具的创新, 虽然其外形与普通针具相 似, 但其针体上有多条微细的凹槽。使用滞针既可产生针刺效 应, 又能产生滞针效应, 同时还可达到动针松筋效应 [3 ] 。脑卒 中患者因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屈肌张力减弱, 肢体屈伸肌群肌张 力失衡致足内翻发生。滞针通过针刺及手法操作, 调节失衡的 肌张力, 缓解小腿三头肌、 胫骨后肌的肌张力, 起到调和气血、 舒 筋活络的作用。

电针是在毫针 “得气” 后, 通过连接电针仪, 使脉冲电流作 用于人体的经络腧穴, 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仪的断 续波是由无脉冲的电输出与密波交替出现所构成。在临床上使 用的优点在于可以对长时间的电刺激产生减缓电适应性的作 用, 并对所治疗的腧穴有增强刺激的作用, 从而提高横纹肌的兴 奋性, 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故临床上常用于痿症、 瘫痪的康复治疗 [4 ] 。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 滞动针疗法可以抑制主动肌的肌张力, 电针疗法可以增强拮抗肌的肌力, 两者相结合, 可使主动肌与拮 抗肌之间达到平衡协调, 从而临床上起到改善足内翻症状的作 用。祖国医学认为, 足内翻的发生与阴阳蹻脉的病变有关, 通过 滞动针泻阴蹻, 电针补阳蹻, 达到内外侧的阴阳平衡, 从而更有 效地纠正足内翻。

综上所述, 本研究结果表明, 滞动针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 合并足内翻的安全性、 可行性均较好, 在缓解患侧下肢痉挛, 改 善患肢运动功能, 纠正足内翻症状方面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为患者早日回归家 庭及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故滞动针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合 并足内翻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沈威 张新斐 冯重睿 刘初容 汤海容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