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中风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中医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160例临床观察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6-24
中风偏瘫经治疗后度过急性期, 进入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主要表现为气虚、阴虚、阳气衰微兼血瘀的本虚血瘀之证。此时采用针灸及补气活血中药汤剂, 联合功能锻炼是治疗的最佳方案。笔者从医20余年, 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汤剂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汾市古县人民医院治疗的160例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其中男92例, 女68例;年龄36~79岁;脑出血33例, 脑梗死127例, 均处于清醒状态;病程最短2周, 最长6个月;肌力情况:上肢0级24例、1级80例、2级46例、3级10例, 下肢0级28例、1级60例、2级60例、3级12例。
 
1.2 纳入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 均处于恢复期 (病程在2周至6个月之间) 者。
 
1.3 排除标准
中风病急性期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任督二脉穴为主, 辅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头部取阳白、太阳、四白、迎香、颊车、牵正、地仓、颧髎、下关、头维、翳风、承浆;患侧上肢取合谷、曲池、中渚、外关、手三里、手五里、肩髃、肩髎;患侧下肢取环跳、秩边、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照海、太冲、解溪、中阳、太冲。针法:开始3 d健侧与患侧同时针刺, 补健侧泻患侧;3 d后, 只针刺患侧, 平补平泻手法或用电针治疗仪, 采用断续波、频率1.4 Hz, 电针15 min, 留针30 min;每日1次, 14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3~5 d。若气虚较重, 二便失禁, 灸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百会。治疗3~6个疗程。
 
2.2 中药内服
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200 g, 当归6~10 g, 赤芍、红花各10 g, 川芎6~15 g, 桃仁9 g, 地龙6~20 g, 加水蛭研末6 g (冲服) , 药物用量根据病情而定。心悸、气短、下坠、乏力者, 加人参片6~10 g或党参片15 g;若肢体麻木者, 加木瓜、伸筋草、防己, 各10 g;上肢偏废者, 加桂枝12 g, 桑枝15 g;下肢偏废者, 加川续断15 g, 杜仲10 g, 怀牛膝15 g;二便失禁者, 加桑螵蛸5 g, 益智仁6~10 g, 山药30 g;肝阳上亢者, 加龙骨 (先煎) 、牡蛎 (先煎) 各24 g, 白芍12 g, 天冬10 g;言语不利者, 加白附子6 g (先煎) , 石菖蒲10~15 g, 郁金15 g, 茯苓20 g。每日1剂, 水煎服, 早晚分服, 14剂为1个疗程, 疗程间间隔3~5 d, 治疗3~6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拟定。基本治愈:肌力达到Ⅳ~Ⅴ级, 生活自理, 独自行走;显效:肌力恢复大于Ⅲ级, 生活部分自理;有效:偏瘫语言不清, 但有进步, 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3.2 结果
(1) 临床疗效
160例患者经治疗后, 基本治愈96例, 显效48例, 有效10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96.25%。
 
(2) 肌力比较
见表1。
 
表1 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肌力比较 (例) 导出到EXCEL
肌力 时间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上肢 治疗前 24 80 46 10 0 0
治疗后 2 5 9 48 64 32
下肢 治疗前 28 60 60 12 0 0
治疗后 0 3 13 48 53 43
4 病案举例
(1) 病案1
患者, 女, 56岁, 2005年7月16日就诊。CT显示脑出血, 出血性中风15 d, 患者平卧位, 面色白, 气短乏力, 二便失禁, 右侧肢体运动失灵, 语言不利。此时患者由昏迷转为清醒, 血压150/98 mm Hg (1 kPa=7.5 mm Hg) , 饮食欠佳。查体:右侧上肢肌力0级, 下肢肌力1级, 左侧正常。诊断:中风, 辨证为脾肾两虚、中气不足。治以灸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 每日2次, 每次15 min。中药处方:人参片、乌药、益智仁、桑螵蛸、三七粉 (冲服) 各6 g, 升麻9 g, 熟地黄、麸炒白术、炙甘草各10 g, 桂枝12 g, 金樱子、桑枝各15 g, 山药30 g, 生黄芪30~60 g。患侧肢体被动锻炼, 每日100次。治疗1个月后, 患者饮食好转, 二便调, 可以坐起, 血压平稳, 开始针刺。针刺先采用补健侧泻患侧的手法, 3 d后, 针刺患侧, 上肢取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秩边、足三里、照海、解溪 (环跳、秩边隔日轮换) 。中药处方:生黄芪60~120 g, 当归、桃仁、川芎、水蛭 (冲服) 各6 g, 炙甘草、党参片各10 g, 白芍12 g, 地龙、麸炒白术各15 g。针刺及服中药期间加以功能锻炼, 每日由100次逐渐加至300次, 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至2008年10月20日, 患者能独立行走, 生活基本自理。随访10年, 患者能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及家务劳动。
 
(2) 病案2
患者, 男, 68岁, 2016年10月就诊, 因左侧肢体偏瘫半个月, 从临汾市人民医院转入我院。查体:左上肢肌力0级, 左下肢肌力1级, 血压基本平稳, 饮食欠佳。诊断为脑梗死, 辨证为气虚血瘀证。针刺:上肢取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外关、合谷 (肩髃、肩髎隔日轮换) ;下肢取环跳、秩边、足三里、照海、解溪 (环跳、秩边隔日轮换) , 先补健侧泻患侧, 3 d后, 针患侧, 用电针治疗仪, 行针15 min, 留针20 min, 14 d为1个疗程。针刺后被动与主动功能锻炼结合, 每日200~500次。中药处方:生黄芪30~180 g, 麸炒白术6~10 g, 党参片、红花、川芎、川续断片各10 g, 桃仁9 g, 桂枝12 g, 地龙、桑枝、怀牛膝各15 g, 水蛭6 g (研末冲服) 。14剂为1个疗程, 休息7 d, 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逐步下床行走, 上肢可以持物, 生活基本自理。随诊3个月, 患者可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
 
5 讨论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神志无异常的中经络及神志有异常的中脏腑,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 (发病后2周以内, 中脏腑可至1个月) 、恢复期 (为2周到6个月) 。患者度过急性期, 病情趋于稳定, 但留有后遗症, 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偏瘫。《临证指南医案》云:“至于审症之法, 有身体缓纵不收、耳聋目瞀、口开眼合、撒手遗尿、失音、鼾睡, 此本实先拨, 阴阳枢纽不交, 与暴脱无异, 并非外中风, 乃纯虚证也……若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言謇、二便不爽, 此本体先虚, 风阳夹痰火壅塞, 以致营卫脉络失和, 治法急则先用开关, 缓则益气养血, 佐以清痰清火, 宣通经隧之药, 气充血盈, 脉络通利, 则病可痊愈。”中风至恢复期, 气虚、肾虚、阳虚甚者先用灸法以益气回阳、填精益髓, 继用针刺通经活络, 结合中药汤剂以补气固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中风后1个月左右, 患者瘫痪肢体可见肿胀,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脾阳不振, 脾不能运化水湿, 水湿积于筋脉关节, 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气血运行不利者, 肌肤麻木,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取补气之生黄芪, 用量从小至大, 30~200 g, 瘀血重者多用水蛭、地龙, 两味药物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水蛭的提取物水蛭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抑制剂, 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 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质、血脂水平, 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4];地龙具有清热平肝阳、息风通经络的功效, 其有效成分为蚯蚓纤溶酶, 能促进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 (t-PA) 分泌, 具有溶栓、抗凝、抗纤维蛋白质的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 加上功能锻炼,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伯礼, 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129-130.
[2]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56.
[4]陈华友, 黄静, 蒋芝君, 等.抗凝良药水蛭素的研究进展要点[J].生物学通报, 2003, 38 (3) :3-5.
[5]叶会洲, 张春霞, 蔡进章.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5) :677-678.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红旗 李全香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