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消化不良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消化不良 归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 消化不良治疗方法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0-09-07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精读
 
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相关症状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随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升高[1]。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主要采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治疗,但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依从性较差。本院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公安消防医院就诊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20~47岁,平均(31.58±2.1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7年,平均(9.84±1.05)年。观察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21~45岁,平均(32.79±1.6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6年,平均(9.73±1.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的诊断标准:上腹痛;早饱感;上腹灼烧感;餐后饱胀不适[2]。(2)中医辨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痞满脾胃气虚证的诊断标准[3]。主症: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纳差而饱;大便溏软;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次症:脉细弱;头晕乏力;口淡不渴;嗳气不爽;泛吐清水。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每周发生数次;在治疗前至少15d内没有服用过其他胃肠促动力药;没有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能够主动配合完成研究。
 
1.4 排除标准
合并精神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胸腹部靠近施灸部位有损伤及炎症者;依从性差、沟通障碍者;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多潘立酮片治疗。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餐前30min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组
给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1)中药内服。组成:党参片、麸炒白术、麸炒山药各15g,黄芪、茯苓、陈皮、枳壳各10g,砂仁(后下)、木香各6g,水煎服,每日1剂。(2)针刺。取中脘、足三里(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双侧)。患者仰卧,穴位常规消毒,足三里直刺25~50mm,行补法;三阴交直刺25~40mm,行补法;中脘直刺25~40mm,行补法;内关直刺12.5~25mm,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3)穴位贴敷。贴敷药物组成:芥子90~100g,制附片90~100g,肉桂50~60g,延胡索90~100g,细辛50~60g。将以上药物碾成粉末,用姜汁调和均匀,制成敷贴,选取肝俞、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贴敷,每次贴敷2~4h,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积分。上腹痛、上腹胀、反酸、早饱、嗳气等按严重程度计为1、2、3、4分,评分越低说明症状越轻微。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早饱、腹胀、腹痛、呕吐、恶心、反酸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定。治愈:以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以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以上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3.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消化系统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消化系统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多与胃酸、胃肠道炎症、胃肠激素、胃肠动力学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西医临床治疗该病多选择幽门螺杆菌根治剂、促胃肠动力药、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及必要时使用抗焦虑抑郁药,但无明显病理性改变,疗效欠佳。研究指出,中医方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显著,如针灸、穴位贴敷等[4]。
 
功能性消化不良归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5]。脾胃共居中州,脾气得升则为健,胃气得降则为和,脾胃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则中焦无碍,气机顺畅,纳运无阻。若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则中焦气机壅滞,而成痞满。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中药方剂由党参、黄芪、麸炒白术、茯苓等中药组成,党参味甘,性平,可健脾补肺、益气生血、扶正生津,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体倦乏力、纳食不佳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黄芪味甘,性微温,善补中益气,具有健脾补气、益胃升阳、利水固表等功效,对脾虚所致气虚诸证有较好的疗效。白术味甘、苦,性温,补益脾气,和胃利水,被称为补气健脾的要药。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安神,利水渗湿,健养脾胃。山药味甘,性平,养阴益气,补脾养胃;山药炒用可增强健脾止泻之力,对脾虚食少、体倦便溏等症状有较佳疗效。砂仁味辛,性温,可温暖脾胃、消食,对因寒导致的腹痛具有较好的疗效。木香味辛、苦,性温,有行气缓痛、理脾开胃、消积之效。陈皮味辛、苦,性温,健脾燥湿,和胃缓痛,理气化痰。枳壳味苦、辛,性微寒,行气除胀,宽中除痞,化痰消积,善治胃肠积滞、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胀痛等症状。诸药合用,可健脾气,使胃舒得和,中焦气机升降枢纽恢复,气机顺畅,则痞满自除。针刺能益气化滞、祛湿散寒,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脾胃,因此选取中脘、足三里(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刺激该穴能扶正祛邪、调理脾胃;内关是八脉交会穴,可调理脾胃;中脘属腑之会,针刺该穴能减轻腹胀和餐后胀满不适、嗳气、腹痛等症状[6];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主治消化系统病证。穴位贴敷操作简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药效和穴位协同作用,由表及里,清气祛毒。林声政[7]应用健脾和胃方剂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远期疗效较好。史艳等[8]应用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秦华佗等[9]应用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症状和消化不良指数,提高生活质量。3种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共同作用,标本兼治,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中,中医综合疗法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纳入的样本数较少,病例来源不广泛,观察时间较短,且观察方法单一,没有进行远期疗效分析。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增加样本量及扩大纳入范围,并增加观察时间,以及通过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分析作用机制,为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一点,杜宏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用药规律及证素分布文献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5):26-30.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889-894.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张旭,吴兵,赵鲁卿,等.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中医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8,31(6):132-136.
[5]邓铭,王丽,靳丽萍,等.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6,35(20):167-168.
[6]韩荣燕,吕康,刘树丽,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治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4):809-812.
[7]林声政.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8]史艳,吴节,邱峙.赵氏雷火灸配合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1):181,183.
[9]秦华佗,杨英,刘雅雯,等.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中国药业,2017,26(11):38-41.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刘煜
江苏省南京公安消防医院
Tag标签: 消化不良(9)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