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消化不良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功能性消化不良 芒针针刺上髀关穴疗法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9-03-08
芒针针刺上髀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评价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 根据2016年罗马Ⅳ诊断标准[1,2], 常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一系列症状, 但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相应的胃肠道器质性损害。研究表明, FD在全球的发病率高达29.2%[3], FD在亚洲人中的发病率约为8%~23%[4], 其中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8%~45%, 占消化科门诊约20%~50%[5], 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 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功能性胃肠疾病是针灸的适应症, 针灸治疗FD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但芒针针刺独穴治疗FD的相关临床研究鲜见报道。因此, 笔者依据《内经》“八虚”理论, 对芒针针刺上髀关穴治疗FD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FD患者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门诊,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别列入芒针组和常规毫针组 (下称常规组) , 各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FD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1,2]制定: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 (1) 餐后饱胀不适; (2) 早饱感; (3) 上腹痛; (4) 上腹烧灼感。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包括胃镜检查) 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FD诊断标准; (2) 18≤年龄≤65岁; (3) 治疗前至少2周内未服用过任何胃肠促动力药; (4) 同期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项目; (5) 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1.4 排除标准
(1) 经胃镜、B超、实验室检查发现有异常, 有显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炎症 (溃疡、糜烂、出血、萎缩) 的证据, 包括黑便、呕血、可触及的腹部肿块者; (2) 进行性吞咽困难和吞咽痛、持续性呕吐、无意识的体重下降者; (3) 有胃部手术史者; (4) 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或正在服用抗焦虑、抗抑郁、抗失眠药物者; (5) 其他组织器官系统有严重疾患不适合针刺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芒针组
取穴:上髀关穴 (双) 。穴位定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标准[6], 髀关穴位于人体大腿前面, 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即位于股前区, 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上髀关穴即髀关穴上2~3 cm。
 
操作:针具采用直径0.30~0.35 mm、长100~200mm (4~8寸) 环球牌一次性芒针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制造) 。患者取仰卧位, 在双侧膝关节下垫10 cm左右的软枕。穴位皮肤常规酒精消毒, 根据患者胖瘦体型, 选用不同长度的芒针, 采用夹持进针法进针, 向腹中线耻骨联合上方横刺110~175 mm, 施均匀提插捻转手法, 有得气感即止。针刺后留针30 min, 留针过程中不行针。隔日治疗1次, 每周治疗3次, 共治疗4周12次。
 
2.2 常规组
取穴:中脘、关元、气海单侧, 天枢、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双侧[7]。
 
操作:针具采用直径0.30~0.35 mm、长40~50 mm (1.5~2寸) 环球牌一次性毫针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制造) 。患者取仰卧位, 在双侧膝关节下垫10 cm左右的软枕。穴位皮肤常规酒精消毒, 根据患者胖瘦体型, 选用不同长度的毫针, 采用指切进针法进针, 均直刺达所需要的针刺深度25~40 mm, 行施均匀提插捻转手法, 有得气感即止, 其余均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主要症状分级及总体疗效评定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8]制定。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 分级记录:分为0~Ⅲ级, 记1~3分。0级从无症状;Ⅰ级, 症状轻微, 不影响日常生活;Ⅱ级, 症状中等, 部分影响日常生活;Ⅲ级, 症状严重, 影响到日常生活, 难以坚持工作。
 
主要症状总体疗效评定标准:按改善百分率=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 计算症状总体改善百分率。痊愈:症状消失;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3.2 生活质量尼平消化指数量表 (NDI) 评价
NDI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专用量表, 评价FD对患者正常生活干扰、情绪控制、食物饮料、睡眠打扰4个领域生活质量的影响[9]。得分转换:首先将各个条目的原始分相加S, 总的最小分M (每个条目最小得分的总和) , R (总得分的最大范围) 。则转换后的总得分=100-[ (S-M) /R×100], 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珋±s) , 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3.4.1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改善值比较
3.4.1. 1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减去治疗前症状积分所得的差值为改善值,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均P<0.05) 。芒针组与常规组比较, 芒针组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积分改善值优于常规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 1) P<0.05。
 
3.4.1. 2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早饱感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早饱感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均P<0.05) 。芒针组与常规组比较, 芒针组早饱感症状积分改善值优于常规组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早饱感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 1) P<0.05。
 
3.4.1. 3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上腹痛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上腹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均P<0.05) 。芒针组与常规组比较, 芒针组上腹痛症状积分改善值优于常规组 (P<0.05) 。见表4。
 
 表4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上腹痛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 1) P<0.05。
 
3.4.1. 4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烧灼感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上腹部烧灼感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均P<0.05) 。芒针组与常规组比较, 芒针组上腹部烧灼感症状积分改善值优于常规组 (P<0.05) 。见表5。
 
 表5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烧灼感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 1) P<0.05。
 
3.4.2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总体疗效比较
芒针组与常规组比较, 芒针组主要症状总体疗效优于常规组 (P<0.05) 。见表6。
 
 表6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总体疗效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 1) P<0.05。
 
3.4.3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尼平消化指数NDI比较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 尼平消化指数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均P<0.01) 。芒针组与常规组比较, 芒针组尼平消化指数NDI改善优于常规组 (P<0.01) 。见表7。
 
 表7 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尼平消化指数NDI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 1) P<0.01。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餐后饱胀、早饱感和上腹部疼痛、烧灼感为主症,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中医古籍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 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症状、体征及病理生理等特点, 归属于中医学的“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发病主要病机为中焦脾虚为本, 气、痰、湿、食、瘀等胃滞为标, 脾虚胃滞、脾胃升降失常而致病。然“脾以运为健”“胃以降为顺”“六腑以通为用”。因此治疗本病, 当以“健、降、通”为大法。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 因其针身细长, 形如麦芒而得名。芒针以针身长100~200 mm为常用, 其体长刺深, 直达病所, 通过穴位刺激, 易产生经络感传以及气至病所的针感, 所以其治疗效果明显。《灵枢·邪客》“八虚”理论记载:“脾有邪, 其气留于两髀”, 《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胃经经脉, ———其支者, 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 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 因此, 选取足阳明胃经髀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髀关穴位于人体大腿前面, 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脾有邪, 其气留于两髀”, 故大约四分之三的患者在髀关穴周围2~3 cm范围有明显的压痛感和不适感, “上髀关穴”即髀关上2~3 cm, 从上髀关穴处进针, 针尖向腹中线耻骨联合方向横刺更容易操作, 针刺一般为125~175 cm。《黄帝内经》认为, 生理上“五脏横连募原”, 病理上“邪客传舍于肠胃之间之外, 募原之下之间”, 而“ (卫) 气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说明“三焦脏腑募原相连, 空间相通, 气机升降”。所以, 通过芒针针刺上髀关穴, 向腹中线耻骨联合上方横刺募原, 祛脾邪使中焦脾胃壅滞之气下降, “胃以降为顺”, 达到胃和脾健腑通的治疗目的。因为芒针横刺上髀关穴至耻骨联合上方, 刺激腹膜, 腹膜联系胃肠道, 刺激腹膜牵拉胃肠道, 作用范围广泛, 故芒针刺激可引起患者酸胀感由上腹部中焦向下腹部下焦走窜, 使气机下降, 中焦壅滞之气若失, 上腹部胀感和疼痛感即刻缓解特别明显。研究结果显示, FD患者在针刺治疗后不仅上消化道不适的症状减轻, 同时近端胃的容受功能和胃排空功能均改善[10], 笔者观察结果与此极为相似;也有研究者用芒针针刺中脘穴,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1]。
 
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治疗, 有学者认为以往针刺治疗FD的研究中, 所选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以及经过腹部经络的四肢穴位, 再选取一些特定穴为主[12]。所以, 对照组取穴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6]即中脘、天枢、关元、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8个腧穴, 局部与循经取穴, 采用常规针刺深度25~40 mm, 提插捻转手法, 刺激穴位点与经络线, 发挥调理中焦、健脾和胃的作用, 作为对照治疗, 但刺激没有芒针横上髀关穴面积广、刺激量大。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餐后饱胀、早饱感和上腹部疼痛、烧灼感为主症[7], 所以, 以此作为主要症状积分与症状总体疗效评判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尼平消化指数量表 (NDI) 是国际公认的评价FD患者的生活质量的量表[8], 从干扰、认识和控制、食物饮料、睡眠打扰4个领域评估FD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通过临床观察统计, 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 治疗12次4周后, 芒针组与常规组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症状积分均有改善, 芒针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总体疗效比较, 芒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FD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尼平消化指数的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芒针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果说明芒针从髂前上棘下方向耻骨联合上方横刺的方法,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能改善FD的主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疗效肯定。
 
芒针从髂前上棘下方向耻骨联合上方横刺方法, 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阎喜换老师用于治疗肝胆胃肠消化系统疾患所创, 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根据《内经》“八虚”理论“脾有邪, 其气留于两髀”, 对位于两髀部的上髀关穴用芒针向耻骨联合上方横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对其症状疗效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以期为芒针特色针刺技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提供偱证医学证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陆永辉 阎喜换
Tag标签: 消化不良(9)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