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民间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道家之养生 扶引 按摩与针灸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18-07-07
扶引、按摩与针灸虽属不同的摄生与医治办法,但三者有着极为严密的联络。扶引为合作呼吸吐纳之肢体运动,按摩亦称按跻,其特色为折按皮肉,捷举手足,实与扶引相类,故《内经》云:"其治宜扶引按赶",把扶引与按摩同列并重。道家摄生许多功法中,亦兼有扶引与自我按摩。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中《按摩法第四》列"天竺国按摩法〃与"老子按摩法〃二种,〃天竺国按摩法〃注云〃此是婆罗门法",标明此种按摩术可能为印度传入。但其法中以扶引动作居多,如“以手如挽五石力弓〃、“作拳向前筑〃、"作拳却顿,此是开胸〃、"两手据地缩身曲背,向上三举〃等,其按摩动作并不多,如“两手相捉扭捩,如洗办法〃、
 
"两手相捉共按胫"、"两手相重按狴〃等。"老子按摩法〃亦为扶引与按摩相结合之功法,如"两手捺陛,左右捩身〃、"两手捻陛,左右扭肩〃等,其按摩动作有摩扭、掘(揩)、搦、捩等,整个术式中,仍以扶引动作居多。道教典籍中修摄部所记按摩功法散见于讲扶引摄生之著作中,如《左洞真经按摩扶引法》、《古仙扶引按摩法》、《四季摄生图·自按摩法》、《八段锦》中之按摩法、《诸仙扶引图》之按摩法以及《道枢》中之《颐生篇》和《众妙篇》中所载按摩法等。这些按摩法多合作扶引、行气,对五官、四肢及丹田、涌泉等穴道进行按摩,如《道枢·众妙篇》记宋徽宗叙说一种摄生按摩之"七气之诀〃,一曰叩,即叩齿。二曰托,即托手上举。三曰张,左右如挽弓及弯腰如张弩。四曰摩,"摩者,摩左右手热以摩其耳,谓之发水,次摩其目各三十六过,谓之发火。次摩其面以及其身中。”五曰捏,"捏者以左右手叉腰盘足而坐,左捏二肩背甲,右亦然。”六曰揩,"揩者以左右手相揩热,以揩二肾堂使热。”七曰漱,漱者漱津液满口咽之,"然后以左右手相揩热以摩丹田很多。”道家的这类自我按摩之功法,多为气功、扶引之辅佐功,至今仍流传于许多流派之气功功法之中。
 
道家之另一种用于保健、看病为患者按摩之功法,即《孟子·梁惠王)中"为白叟折枝〃。枝与肢通,据汉·赵岐注:折枝即为他人按摩。此种为人看病之按摩与自我按摩不同。自我按摩因效果于自身,不管力度、办法、技巧均遭到许多限制。故自我按摩一般动作较为简略。他人按摩则不同,能够用各种办法技巧,能够按摩身体之任何部位,因此他人按摩很早就开展成为一种有单独系统之医疗技能。《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慌,经络不通,病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马王堆汉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有以按摩治“癃病〃(小便晦气)之术:“令病者北火灸之,两人为靡(摩)其尻,疼(癃)已。〃让患者背对火炙烤,两人按摩其尾椎,癃病即愈。《汉书.艺文志》有《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可知按摩在秦汉时期技能即有较高开展,并总结成书。按摩古称按骄、案杌、折枝,明清时期亦称"按摩汉今后,按摩即逐步开展出:
 
按、摩、推、拿、揉、掐、摇、滚、抖、点、搓、擦、拍、击、抹、压、弹等多种办法技巧。隋唐时期按摩开展成专科,太医署中有按摩师。宋明今后按摩一直是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医家对按摩有较多的使用,因为按摩技能与道教内功(气功)有着非常严密的联络,它们不只在人体生理、病理、经络、气血等根本学说上完全一致,而首要的是气功的功力直接效果于按摩,并以内功功力的巨细影响着按摩的效果。按摩所需之臂力、手段、指力、耐力等与医者的内外功训练有直接的联络,特别是道家与武家相结合之后,道教内功与武术功法运用于按摩,则发生了非常突出甚至神奇的效果,再加上按摩与气功的放气、布气相结合,其看病祛疾的成效就更显著了。所以,道教中出了不少以按摩著名的医家。本书第一章三节中所引松阳道人之故事,曾叙一病者已濒死,松阳道人竟以按摩救活,"再按之旬日,渐能步武,后竟愈。”这是道医按摩神效的典型例子。
 
按摩与针灸亦有着严密联络,它们都是最为古老的医治办法,并在古代就常常合作为用。《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缺乏,神情乃得复。”针灸与按摩均为经过人体的影响来看病,其共通的思维理论基础即为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经络穴道学说的运用。故按摩中有"以指代针〃之说,按摩之循经取穴、经外奇穴、子午流注等,均从针灸理论而来。近人赵辑庵对按摩与针灸之联系有中肯的论说,他在《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中写道:"以金针刺穴而分阴阳气道,认为补泻者,曰针刺法;以指头按穴而分升降起落认为顺逆上下者,曰按摩术。按摩与金针无二理,知针补泻者,即知按摩补泻。盖阴升阳降,经络顺逆之道,男女一体,老幼同气,在医者区分寒热真假,认为迎夺随济。金针如是,按摩亦如是。”又说:"补泻不明,则按摩不灵。若洞悉阴阳之路,则用针灵,用指亦灵,针法、指法原无二致。故未有不明经络起止、金针补泻而能知指针补泻者;亦未有不知指针补泻而按摩能收效验者。”
 
当然针灸与按摩二者仍有不同之处,这首要体现在二者对人体效果机制的差异上。针灸首要为一种机械性之外力影响,其影响可经过针或灸达到人体经络较深之部位,但其影响之改变甚少。按摩则可用多种办法与技能使外力以多种方式效果于人体,不只有影响效果,更多的则是促进患者机体发生各种运动与改变。故针灸多用于内科、妇科等疾病,而按摩则除内、妇、儿等科之外,更善于骨伤科的医治,这在医、武结合之中体现得特别显着。道教医家之中不少人善于针灸、按摩之术。题为宋代文豪苏轼撰《仇池笔记》,载道人徐问真,"以指为铖,以土为药,看病良有验〃。即指其工于按摩术。这位道医曾长期跟从文豪欧阳修。欧阳修"常有足疾,状少异,医莫能愈。问真教公汲引气血,自踵至顶,共用其言,病辄已。”这位道医向欧阳修教授扶引气功术,治好了他的足疾。后来欧阳修把此扶引治足疾之方奉告苏轼,苏轼遭贬黄州时,"黄冈县令周孝孙,暴得重腿疾,轼试以问真口诀授之,七日而愈。”这套扶引行气的办法又治好县令的腿疾,可知是有用的扶引术。这些史料标明道教医家对扶引、按摩、针灸等医术是非常擅长的。
 
道教医家之按摩或针灸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辅导,按五行之相生、相克、相承、相侮之联系断定人体器官安排之性质及按摩办法之性质,再以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则决议施用之办法与部位。如人体之五脏特点为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按摩中之摩揉多以较轻之力作环形运动,效果体表,影响于肺,故摩揉性属金。推抖效果于经脉,多直行,影响于心,故推抖性属水。拿捏效果于肌肉,以较大之力作上下左右之运动,影响于脾,故拿捏性属土。点按多以较深之力效果于肌肉筋骨之深处,影响于肾,故点按属水。弹拨多以中等力度效果于筋,影响于肝,故弹拨属木。按摩大体以办法之不同特点按五行生克之理运用,以调度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以相关穴道效果于相应疾患,而达到看病恢复之效果。
 
道医在针灸、按摩医治中,根据人体气血日、时运转之规则以断定穴道与医治补、泻之法。《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素问.针解》云丨'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提出针刺医治有必要遵从日月运转季节改变及人体不同时刻气血开阖的规则。《灵枢·卫气行篇》解释道:"谨候当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真假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地点而刺之,是谓逢时。”对人体气血运转之规则进行研究,总结出遵从必定时刻选取特定穴道以医治,古代医家发明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扬八法〃等穴法。此为道医以阴阳、五行学说在时刻医学上之运用。
 
子午流注等穴法之运用源于《难经》对"五俞穴〃之论说。五俞穴都在四肢肘膝以下,手不过肘,足不过膝。阴经各五穴(无原穴),阳经各六穴,共六十六穴,即井、荥、俞、原、经、合。《难经》规则了五俞穴之五行特点,断定子午流注定穴法之重要依据。兹将十二经五俞穴之称号及五行特点列表如下: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