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穴位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腧穴位所处位置与脏腑的联系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04-28
•王居易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理论思考,提出针灸选穴配穴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腧穴的特性及其类别。
 
•腧穴特性具有两面性,用之恰当可以平衡经络气血,反之则会干扰经络正常的状态。因此王居易始终强调针灸临床选穴配伍要精炼,不可滥用腧穴、随意配伍,过度治疗会造成经络的疲劳和紊乱,对人体是极其有害的。
 
关于腧穴配伍应用,王居易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任何腧穴的选穴配伍都是有条件的,不懂得这一点,仅凭经验选穴施治注定会失败。古代针灸学丰富的腧穴配伍经验,大多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流传下来,如《百症赋》《标幽赋》《玉龙歌》等,虽然经临床验证,其中很多腧穴配伍都行之有效,但是针灸医生在临床仅以经验穴观念认识理解腧穴配伍,临床治疗就会流于肤浅而致盲目效仿,最终迷失在各家经验当中。要想在临床取得稳定的疗效,必须对选穴配穴的理论依据和配伍原则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总之,腧穴特性具有两面性,用之恰当可以平衡经络气血,反之则会干扰经络正常的状态。因此王居易始终强调针灸临床选穴配伍要精炼,不可滥用腧穴、随意配伍,过度治疗会造成经络的疲劳和紊乱,对人体是极其有害的。
 
选穴依据
 
选穴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黄帝内经》时期古典医籍的相关论述,以《灵枢》为多,如《本输》《动输》《根结》《九针十二原》《卫气》《标本》等,在《难经》六十二到七十九难中也有相关论述,此后在《针灸甲乙经》中叙述更加详尽。腧穴是气血输注的特殊部位,必然与经脉及其联系的脏腑存在着相互联系,针灸理论中特定穴内容就体现了经络腧穴复杂的联络关系。王居易老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理论思考,提出针灸选穴配穴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腧穴的特性及腧穴的类别。
 
腧穴结构与经脉气血调节作用的关系
 
经络医学理论表明,人体的脏腑、躯干、四肢、百骸全赖气血的荣养、贯通,而其灌注、调节的途径就是经络。经络气血的贯通又有经、络、支、别之分,有交、会、分、合之别。在不同的经脉中腧穴呈现出或升或降,或清或补,或宣散,或温阳,或滋阴的不同特性,穴性与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重要的组织结构具有特定的相关性。
 
古代医者将腧穴分为五输、原、络、郄、会、俞、募、气街等不同类别,各类别腧穴具有不同的解剖结构,其对经络脏腑的调控作用也迥异,如井穴的气血属于滴灌式流动,长于激发经络气机;合穴位于肘膝关节,解剖位置较深,善于调畅经气逆乱;郄穴所处的位置缝隙狭窄,善于疏导气机阻滞;原穴可以从三焦调动元气、补益经气之不足;络穴可将本经气血转输至与其表里的经脉并远达于本经细小的络脉,善于治疗表里两经的疾患和“久病入络”的疾病;八脉交会穴则可以调整多条经脉的紊乱。因此,选择腧穴最主要的依据是腧穴的特性和穴位的类别,穴位取得恰当、准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腧穴所处位置与脏腑的联系
 
腧穴位置组织结构与脏腑的联系:人体组织结构(皮、脉、肉、筋、骨)均与经络相关联,在病变状态下也会影响相关经络的气化状态。《素问·皮部论》曰:“……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古人根据经脉不同位置组织结构的变化,分析病变所在,建立起“以痛为腧”的选穴方法,以此解决很多与皮、脉、肉、筋、骨五体相关的病变。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在考虑病变局部组织结构的改变之外,还可将这些组织结构的变化(五体)与五脏相关联,选取相应脏腑的腧穴配合。如骨关节病变,除了在局部找到发生病变的具体结构进行针灸治疗,配合肾经的腧穴,如取太溪、阴谷配穴,对于病史较长的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
 
腧穴位置与脏腑的邻近关系:脏腑之气在循经运行的同时,也会通过临近组织间隙输注气血。《难经本义》谓“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在选择躯干部腧穴时,要考虑腧穴位置与相应脏腑的联系,在相应胸腹部和背部腧穴切循触摸异常变化,更加准确地分析诊断和治疗疾病。《灵枢·背腧》曰:“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这类腧穴的特性,背俞穴及募穴体现最突出。背俞穴是脏腑阳气随太阳经卫气外输之处,善于补益脏腑阳气虚衰之症;募穴下则多分布疏松结缔组织,主要控制脏腑代谢物的排出,善于改善脏腑代谢,促进机体代谢废物快速排出。
 
配伍原则
 
针灸学发展历史中关于选穴配穴方法的提法很不统一,有的称配穴原则,有的称配穴规律、配穴经验、特定穴配穴法等。归纳起来,大多是根据穴位配伍的形式总结的。因此总离不开所谓局部配穴、临近配穴、循经配穴、远端配穴以及单侧配穴、双侧配穴、前后配穴、交叉配穴、首尾配穴等。由于未深入联系辨证和腧穴特性,这些配穴方法与疾病性质缺乏内在联系,因此就谈不到本质规律,而只剩下一个配穴现象的外壳了。可见针灸配穴的理论依据和配伍原则问题至关重要。
 
总之,腧穴配伍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明确的理论依据,紧密围绕病机,选择最佳的配伍组合,这就形成了很多王居易老师极具特色的临床固定搭配应用的对穴,如尺泽和阴陵泉、尺泽和太渊等。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症引起的经络状态变化进行加减。
 
针灸临床与疾病性质相关的腧穴配伍法,可简单分为单穴和多穴应用两种情况。
 
单穴使用
 
如果病症简单,病情轻浅,病史时间短,或者仅限于筋脉肉皮骨某一组织结构的病变,使用单穴即可获得显效。根据近部选穴、循经远部选穴及辨证选穴的原则选择腧穴,如风热咳嗽单取经渠或鱼际;急性咽喉肿痛应用少商或商阳放血;麦粒肿选用后溪进行麦粒灸;风寒感冒单取大椎;颈椎、腰椎病变初期单取后顶等。
 
多穴配伍
 
针灸临床见证多需要进行处方配伍,一般需要3~5个腧穴配伍,分主穴和配穴。
 
主穴是针对病经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腧穴,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配穴是增加主穴功效或者起平衡作用的腧穴。如属于气血失调的病症,在调气主穴的基础上,还可配用调血的腧穴。配穴与病经可以是同一经脉,也可以是表里、同名、相生相克、开阖枢等具有协同增效等特定联系的经脉。
 
以咳嗽为例,经过经络诊察和证候结构的分析对接,辨经发现病在太阴。若为实象,如有黄痰、咽痛等,主穴选手太阴合穴尺泽,配穴选鱼际(本经)、商阳放血(表里经)清热解毒;若为虚象,久咳不愈、恶寒、气短无力,主穴选择手太阴尺泽、太渊(本经原穴补虚),配本经络穴列缺宣肺通络,或配肺俞或中府(本经)补益肺气,也可选择同名经阴陵泉、太白协同增效;若伴有胸痛或咯血,主穴选尺泽、孔最(郄穴)止痛止血,配膻中(任脉)宣发肺气。
 
验案举例
 
单取后顶穴治疗颈椎病案
 
李某,女,36岁,1992年3月12日初诊。主诉:项部强紧、沉重2年余。患者产后失养,发生项、肩、背沉紧,恶寒,书写20分钟左右即感沉困、疼痛难忍,必须暂停工作,做项、肩活动才略感缓解。平素亦有头沉不爽,肩背沉重如负重物感,受风受寒时加剧。曾做多种治疗,仅能一时缓解,未能根治。经查颈4、颈5椎有轻度骨质增生,余皆正常。脉沉,舌苔薄白。
 
经络诊察:督脉、足太阳经为反应经脉。
 
辨证:证属督脉经气不伸、寒邪留客于经。
 
治法:拟温通督脉,取督脉腧穴治之。取穴及操作:取后顶穴。令患者正坐,双腿下垂,与肩同宽,双目平视,全身放松,意念专注,呼吸均匀。取1.5寸28号(0.35×40mm)毫针,自后顶穴进针向下刺向强间穴,用搓针导气法,令患者做深呼吸,搓90~100次。治疗后,患者自述头目清爽,项背部有热感,项、背、肩的沉紧痛感旋即消失。
 
二诊:前次针后症状基本消失,2年来未曾出现过如此轻松感觉。仅在第3天久坐读写1小时后略有不适感。取穴及操作手法同前,在施行手法时令患者做抬肩运动,加重手法增强针感。治疗后嘱停针观察。半年后随访,患者反馈已痊愈。
 
按王居易老师在头部经络诊察中发现,后顶穴是督脉、太阳经、少阴经变动的重要反应点,临证常用其治疗头、项、背、腰、胸、上肢、下肢阳经的阳虚寒痹、气滞血瘀诸证。凡是病机特点为督脉经气不足、少阴经脉虚寒、太阳经脉气机失畅所致的各种病症,都可以选取后顶穴治疗,并且很多时候都是单穴使用。
 
多穴配伍治疗咳喘案
 
高某,男,7岁,1992年8月26日初诊。主诉:咳喘3日。患者素体虚弱,既往咳喘反复发作2年余,3日前感受风热后发热、咳喘,经中西药治疗后体温略降,咳喘不减,故前来寻求针灸治疗。现症:咳频,喘促,气不得续,不能平卧,胸中痰鸣,自汗,低热。查体:形体消瘦,少神语怯,咽红,听诊两肺可闻湿啰音满布,心率120次/分,呼吸40次/分,体温37.6℃,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察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为反应经脉。
 
辨证:肺热内蕴,心包热闭,责之肺、心包经气机逆乱。
 
治法:清泻肺与心包热邪,兼以止咳平喘润肺。选取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为主,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辅之。
 
取穴:主穴选尺泽、大陵,配穴选左通天、前顶,肺俞拔水罐。
 
二诊:针治1次,咳喘缓解,肺部湿啰音减轻,心率120次/分,呼吸28次/分,夜可平卧安睡,症已为轻度咳喘仍伴有咯白痰,黄腻苔已变薄。肺热清泻过半,痰热未彻,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为治疗经脉。主穴选尺泽、列缺、中院、丰隆,配穴选前顶、左通天,肺俞拔水罐。
 
针灸治疗2次,诸症悉平,停针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为肺热内蕴,心包热闭之咳喘证。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本经之子穴,有清热润肺之功效,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可清泻心包火郁,以二穴为主穴清泻胸肺热邪,辅以肺俞拔水罐加强清热润肺平喘作用。辅穴左通天(作者治疗咳喘之经验穴)、前顶升举阳气,使肺热去之大半,二诊继用清热化痰法调之,咳喘速平。(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
Tag标签: 穴位(26)

上一篇:合穴的特性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