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 摩擦 穴位 指压 疗法 足疗 穴道 针灸

民间疗法

秘方栏目: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穴位 按摩 经络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穴位图

梁繁荣应用导气针法经验

人体穴位经络图解大全 www.didiv.com 发布时间:2023-03-09
岐黄学者梁繁荣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笔者有幸随旁跟诊,深感梁繁荣治学之严谨、诊治思路之缜密,针法上承古拓新,现将梁繁荣关于导气针法的临床运用简略介绍如下。
 
导气针法的由来
 
《灵枢·五乱》首先说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指人体经脉的运行与五行四季的规律相适应,才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引起经脉的运行紊乱。人体营卫之气内外相随,运行有序,阴阳互相协调,清气与浊气互不干扰侵犯,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使经脉运行通畅,当清阳与浊阴之气不循常道,互相干扰时就会致气机逆乱而出现五乱症状,正如原文中描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对于“五乱”证的治疗,不能采用简单的补泻针法,而应采用徐入徐出的导气针法,即“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此法独立于补泻针法之外并与之并列,在《黄帝内经》针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此段描述的前一句“徐入徐出,谓之导气”为导气针法操作的要领,指缓慢地进针,缓慢地出针;后一句说明其意义,“补泻无形,谓之同精”,其中“补泻无形”是对该手法的进一步描述,指看不出该手法是具体的补法还是泻法,对“同精”的理解历代医家有不同的注释,但结合经文前后的意思理解,笔者及一些学者都赞同杨上善(《太素》卷十二“营卫气行”)的注解:“精者,补泻之妙意,使之和也。”是将导气针法与补泻针法相比较,两者在治疗疾病这一精深微妙的原理是相同的。“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进一步说明该针法不是用于治疗邪气盛的实证和精气夺的虚证,而是治疗以气机逆乱为主、虚实不明显的病证。
 
导气针法的发展
 
金元时期,李东垣进一步阐释了《灵枢·五乱》的内容,对“五乱”的病因病机、针灸治法都作了详尽的剖析与发展,提出的“同精导气”“导气同精”两种方法均可以补益脾胃、强后天之本而平衡五脏,从而达到人体阴阳协同。所谓导气同精法,李东垣的原意是“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也就是引导阳气上升以平阴火,从而达到阴阳精气协同,多用于肌肉筋骨为主要病位的病证,多取荥穴、输穴。所谓同精导气法,即“有道以来,有道以去”的方法,亦即逆乱之气从何而来,让其从何而去。采用的是补益脾胃之阳气,使全身气机谨守其处,复其本位,多用于脏腑功能紊乱的病证,多在经络上直接选用属土的穴位及脾胃的俞穴、募穴。
 
明代针灸家徐凤的《针灸大全·金针赋》是我国针灸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针刺手法专著,对进针后的调气手法有专门论述:“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可以看作导气针法的进一步发挥。
 
临床应用
 
治疗心肺疾病《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气乱于心”则出现心胸烦闷、心悸怔忡、善太息、心烦易怒等症,相当于中医“惊悸”“怔忡”“胸痹”等范畴,治当调心血、宁心神、通心络。应用导气针法治疗:一是选手少阴、厥阴经的神门、大陵穴用徐入徐出手法调节逆乱经气;二是可配合选用心俞、厥阴俞、膈俞、膻中、内关、太冲等穴,配合调气手法使针刺得气感传至心胸部,气至病所,以使经脉通达而治疗心胸疾病。中医的“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疾病都可出现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肺气逆乱,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促等症,根据导气针法原则“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选用鱼际、太溪穴行徐入徐出手法,调节逆乱肺气,还可配肺俞、定喘、膻中、天突等穴,运用调气针法使气至病所,起到宽胸理气、宣肺平喘止咳的作用。
 
治疗肠胃疾病“气在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肠胃气机逆乱而出现霍乱吐泻等症状,取足阳明、太阴经的足三里、陷谷、太白穴,用导气针法治疗。在具体临床运用中,根据中医四诊合参,虚实不明显的慢性胃肠功能性疾病,可在上述穴位使用徐入徐出的导气针法;而对于有虚实偏盛偏衰的肠胃疾病则在上述穴位基础上配合中脘、天枢、脾俞、胃俞等穴,针刺得气后配合调气手法,使针感传至腹部,再行补虚泻实手法以增强临床疗效。
 
治疗经络闭阻症临床上对于各种原因导致肢体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四肢厥冷、肌肤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肿胀疼痛的一类疾病,治疗时先在局部刺络放血,然后选用二间、三间、液门、中渚、内庭、陷谷、侠溪、足临泣等穴行徐入徐出的导气针法,以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神门、大陵、鱼际、二间、三间等荥、输穴所在部位皮肉浅薄,痛感明显,在运用徐入徐出导气针法时操作要轻柔和缓,进针后针向病所,配合缓慢的青龙摆尾手法,促使经气通关过节达到病所。对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更是强调局部的刺络放血配合远部输穴的使用,在气至病所时配合运动针法,边行针边活动患肢,以疏利关节、通络止痛。
 
治疗情志、神经系统疾病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都属中医情志疾病范畴。临床上情志疾病的患者多表现为抑郁、焦虑、失眠、易激惹,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情志内伤引发肝、脾气机失调,久而伤及他脏。五脏之中,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肝气不舒是情志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同时肝之性刚烈恃强,极易升发萌动,常以“刚”称之,治疗则要以柔的针法“以柔克刚”。导气针法在操作中要求医患双方都要治神、守神,治患者之神是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控,让患者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心平气和地接受针灸治疗,以心针并用、心身同治;医者治神要求针刺时心无旁骛,将自身之精、气、神贯注于针上,引导患者聚精神于针下,引气至病所。
 
梁繁荣在治疗情志系统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等,常辨证选用相应经络的荥、输穴如大陵、神门、行间、太冲、合谷、太溪等穴,使用徐入徐出、轻缓柔和的针刺手法,最终使逆乱之气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达到脏腑经脉“顺之而治”的目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后肢体痉挛、颤症、痉证、面风痛等选行间、太冲、合谷等穴,使用徐入徐出的轻柔导气针法以缓急解痉,再配以百会、风府调节元神之府,补肝俞、肾俞、三阴交等以养血柔筋。(李德华 梁昊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任玉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Tag标签:

上一篇:五音疗法在失智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